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 最政协

切实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全国政协加强履职能力建设 “双周协商”促共识

以问题为导向,以小切口、小题目来分析问题、解剖问题、研究问题

2015年02月28日 08:48 | 作者:秦志勇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原标题:切实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全国政协“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履职能力建设”系列述评之二

 

  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以下简称“双周协商”)已经成为十二届全国政协以来最重要的履职亮点。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

 

  “双周协商”因问题而诞生,以问题为导向,以小切口、小题目来分析问题、解剖问题、研究问题,力促形成共识,并推动相关问题解决。

 

  自2013年10月22日创立“双周协商”至今,每隔一周一次,俞正声主席坚持亲自主持会议,至今已召开26次,其中2014年举办了19次。26次座谈会,协商研讨了不少主题,这些都是怎样的一些问题,又推动解决了哪些问题?

 

  小题目大文章

  2015年元旦前3天,人社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业工伤保险工作的意见》,就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不落实等问题,提出了13条规范性意见。

 

  这份《意见》的出台,让全国3600万建筑业工人有了托底保障。

 

  这份《意见》的出台,来自于全国政协一次“双周协商”。

 

  2014年11月13日,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围绕“建筑工人工伤维权”议题,邀请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全国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一起协商建言。

 

  在这次座谈会之前,2014年1月上旬和2月中下旬,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率领联合调研组,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从这次座谈会,不难梳理出全国政协“双周协商”的选题思路:

 

  小———题目小,切口小,问题具体,易说得清楚;

 

  准———精准锁定完善建筑业工人社会保障体系的紧迫问题;

 

  透———一滴水珠,能透射出太阳的光芒,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百姓利益无小事,题目小,并不意味着问题小,抑或问题不紧迫,俞正声主席在强调“题目要小”的同时,也要求“切中要害”。

 

  切中这个“要害”,既要符合中央“四个全面”要求,也要符合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建设要求,更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

 

  分析26次“双周协商”的题目,最注重的是以小见大,以小题目做大文章。

 

  小题目,是如何做成大文章的呢?

 

  以“建筑产业化”这个选题为例。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办公厅研究室主任刘佳义说,大家一般认为这个题目很小,但确实是大问题。国外住宅产业化程度达到70%左右,我们的住宅产业化才1%-3%。我们住房建筑成本高,直接影响到住房质量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产业化问题,也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重视。会议召开以后形成了意见向国务院反映,国务院领导特别重视、积极回应。

 

  由此看来,“双周协商”切口小、题目小,但协商讨论的问题不小。

 

  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大学生创业就业环境优化、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就业问题等——都很具体,且都是与老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由于调研扎实、协商充分,都做成了“大文章”———议政成果均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应,推进了相关问题的解决。

 

  于是,小题目,大文章,成为了“双周协商”的一大亮点。

 

  “双周协商”选题中也有为数不多的“中题目”或“大题目”:比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公信力”、“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等。分析这些题目,也是围绕中央政治体制改革和依法治国战略的要求,从关系全局的角度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从不同视角发出政协的声音、贡献政协的智慧。

 

  只交锋不争吵

 

  盘点26次“双周协商”,选题覆盖了方方面面:涉及经济问题有8个,生态问题有4个,政府职能问题有2个,法律问题有2个,还有就业、体育、教育、养老等其他问题共有10个。

 

  2013年起,全国政协制定和实施了年度协商计划,协商题目都报中央政治局审定通过。2014年的19个议题中,15个来自年度协商计划,另外为机动议题。

 

  这些选题确定后,首先是组织调研,然后认真筹备,接着是开好协商座谈会。比如以“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为议题的“双周协商”,全国工商联于去年3月到5月,兵分6路,深入15个省市调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也组成调研组,赴相关地方调研。

 

  “双周协商”中不乏应和中国改革步伐的内容。比如以“化解产能过剩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为议题的“双周协商”,虽然召开之前国务院已经出台相关指导意见,但依然存在某些问题;比如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保护问题”为议题的“双周协商”召开当时,正值中线工程即将通水,等等。

 

  选好题,等于扣好了第一粒纽扣;围绕主题、精心调研则是扣好了第二粒纽扣。

 

  但开好一次“双周座谈”,还有一排纽扣要扣。

 

  规格。俞正声主席亲自主持会议,如遇其他工作与会议冲突,也要调整会议时间参加。

 

  参与面。每次会议必邀请国务院相关部委负责人参会,据了解最热门的财政部已经受邀10次之多;会议规模在20人左右,有政府官员、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企业代表。

 

  会风。每一场座谈会委员的预约发言8分钟,还有5分钟即席发言,大家都是精打细算,争分夺秒,时间被撑得满满的,经常“不够用”。会场协商氛围浓厚,按照会议规则,发言可以打断、可以质疑、原则上不准念稿,俞主席也会在听取发言时插话、询问、探讨。

 

  每次座谈会,与会者通过交流、交锋、交融,增进了共识,以期寻找到破解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但有时也会有难分高下的时刻,甚至出现针锋相对的场面。2014年1月9日,以“核电与清洁能源”为议题的“双周协商”,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的发言与几位在场的专家、委员观点相左,你来我往,面红耳赤。激烈处,会议主持人俞正声主席笑着维持秩序:“我们只是交锋,不争吵。”

 

  正是因为这种“只交锋、不争吵”的会风,加上“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的“三不方针”,使会场洋溢着热烈而不对立、真诚而不敷衍、尖锐而不极端的民主氛围。

 

  问题意识问题导向

 

  问题时时存在,处处存在。政协委员作为人民群众的“言官”,其重要使命就要传递老百姓的声音,反映群众愿望的问题。

 

  只要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双周协商”破解问题有个步骤:先发现问题、了解问题,再研究问题、解析问题、求证问题、协商问题,然后向党和政府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推动解决问题。这种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实践和履职能力现代化建设开辟了一方新天地。

 

  就问题说问题,先来问问题:

 

  如何发现问题?这些问题有些从中央精神、部委文件中来,有些从委员提案、社情民意中来,有些从百姓呼声、媒体报道中来。比如“安全生产法修正”这个问题,就来自于有关部委的法律文件;比如“建筑工人工伤维权”来自于委员的提案和媒体的报道。

 

  如何求证问题?一旦确定选题,就要精心分工、组织调研,如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就传统村落问题到安徽调研,外事委员会围绕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组织委员到浙江等地系列调研。挑选最合适的人选来协商也是大学问,如“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座谈会,邀请的是厉以宁、李毅中、陈锡文委员,“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保护”座谈会,选择的是程津培、马大龙、王光谦委员。

 

  如何求解问题?解决问题需要条件成熟,“双周协商”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寻找破解问题的办法,正是“顶级智库”的成员们努力的方向。每次“双周协商”结束后的3天,政协会将各方面的意见形成一个信息专报,报送相关决策部门。从前16次信息专报至中央有关部门的反馈情况来看,累计批示33次,最多的信息专报得到了10次批示。

 

  “双周协商”抓住了问题,切实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许多问题已经引起重视,甚至转化为了决策成果。如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时,提到了要“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600万辆”,这个数字就来自于“加强汽车尾气治理、减少城市大气污染”的座谈会的议政成果。

 

  值得关注的是,“双周协商”鲜明的问题导向,还体现在不回避问题上。一些带有争议性的话题,比如“发展特高压电,优化电力布局”,以及建筑产业化、城市大气污染、维护职工权益等,都成为了协商议题。关注这些难题,既印证了“双周协商”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智慧和力量,也印证了敢啃改革“硬骨头”的责任与担当。

 

 

编辑:薛鑫

关键词: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 履职亮点 以小见大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