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5全国两会>本网特稿 本网特稿

(聚焦版,青少年培养工作)

2015年03月06日 19:18 | 作者:李寅峰
分享到: 

(聚焦版,青少年培养工作) “我是一名‘老青年’。从事青少年工作几十年,心还和年轻人在一起,所以还是‘老青年’!”澳门委员小组讨论现场,头发花白的梁少培委员一句开场白,活跃了全场气氛。 “我觉得很对,我们要以多种方式加强与港澳青少年的沟通,做工作要‘三要、二不要’。”香港委员小组讨论现场,长期从事青少年工作的王(草字头+易)鸣的“三要、二不要”一出口,引来委员们的期待。 如上所示,今年全国两会上,青少年工作是港澳委员关注度最高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港澳委员提交的提案中,四成左右涉及青少年工作;小组讨论中,半数以上委员提到青少年工作;会议间隙采访时,几乎人人都谈到了青少年工作。 一群来自港澳各个领域的“老青年”,无论德高望重还是声名显赫,无论少言寡语还是热情洋溢,都不约而同在全国两会的平台上,为港澳青少年的成长和教育问题鼓与呼。 一群老青年的心里话(备选标题:“本来就是亲人,熟悉了,自然就会爱”) ——港澳委员寄语港澳的青少年工作 本报记者 李寅峰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开幕式上,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全国政协常委会报告中指出,“支持港澳委员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港澳青少年的沟通交流,开展‘进一步加强港澳青少年工作’”。在这个高度谈港澳的青少年工作,这不是第一次。两会中关注这个话题,几乎已经形成惯例。 特别是2014年香港“占中”事件中,许多青少年参与其中,不由地引发社会集体反思。如何做好港澳青少年工作,帮助他们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成长为爱国爱港和爱国爱澳精神的新生力量,成为委员们探讨的热点问题。 (小标题)主题:认识,才会热爱 人物一:龙子明(香港青年交流促进联会创会主席) 今年已是龙子明委员第十一次参加全国两会了,一如既往,他提交的提案中,依然有谈青少年工作的。一份《关于加强对香港青年进行国情教育的提案》,洋洋洒洒写了四页,几条建议详细而规整。 “我从30岁开始做青少年工作的志愿者,已经有28年了,只要能提提案的时候,一定会和这个内容有关。各种大会小会的发言,也是说这些。”说着,龙子明仿佛有些自嘲地笑了,“不谈这个内容谈什么?” “特别是,我们都看到了,参与香港‘占中’事件的年轻人,多数是香港回归后成长起来的,这说明,我们的青少年工作应该反思。”龙子明总是自豪自己走对了一条路——从2004年开始,在与其他几位香港热心人士共同创立的“粤港青年交流促进会”平台下,声势浩大地组织香港青少年赴内地考察、交流。“开始是我们这些志愿者帮他们组织,后来就都让年轻人自己干,繁复的组织工作让他们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 去年“占中”事件中,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的一位女生旗帜鲜明地公开发表文章《十问罢课为什么》,与支持“占中”的人针锋相对地展开论战。“那个孩子从读中学起就参加我们组织的赴内地交流活动。”说到这里,龙子明掏出手机,给记者翻看这位女生的照片,如一位父亲般欣慰和慈祥。“特殊的历史造成香港人对国家认识太少,这是港人悲哀。就如一个孩子从小离开爸爸妈妈,从来没有见过面,一下子见面了,融合起来需要过程。其实本来就是亲人,熟悉了,自然就会爱。” “青少年没有走入社会,体会不到香港是紧紧背靠祖国内地的。这需要我们引领。”龙子明说,“虽然组织难度很大,费用也很大,但对于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国家,这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渠道。” 今年的提案中,龙子明提到,应当设立国家级“青少年国情教育基金”,用于支持港澳与内地青少年交流,也要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对港澳青少年的教育作用。他也建议,在内地改革开放成果显著的示范区域设立改革开放示范教育基地或场馆,组织港澳学生前来参观访问,真正帮他们认识到新中国走过的不平凡道路。这些建议,龙子明在小组讨论时再次说起。 “香港大中小学生加起来超过100万,每年获得赴内地交流机会的不超过10万,而且许多交流都是仅限于在珠三角地区蜻蜓点水般的参观,无论深度还是广度上,还需要大的拓展。”龙子明说,“青年工作就是以人来影响人,要培养我们的学生成为爱国爱港的未来接班人,就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付出。” 28年的青年工作,龙子明不知付出多少心血,但是他一直没有忘记,小的时候,成绩一团糟、被嘲笑为“蠢佬”的他,在一位好老师的引领下成长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的往事。“青年是香港的未来,也是国家的未来。哪怕影响了一个人,我觉得辛苦都是值得。” 人物二:梁少培(澳门童军总会理事会主席兼澳门总监) 在小组讨论中诙谐地称自己是“老青年”的梁少培委员,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但却是地地道道的澳门人。 “过去二十多年,一直是国家在培养我。”热衷于青年工作的梁少培,澳门回归前,就已是内地多个省份的青联委员。“虽然本职工作在澳门,但是到祖国内地交流交往的机会比较多,深刻地认识了祖国内地,自然感情也非常深厚。” “但现在年轻一代的思想观念,和我们那个时代已经完全不一样。港澳回归十几年了,部分港澳台年轻人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依然存在问题。”对此,梁少培坦言自己有些担心。“我们总说人心回归,说到底是青年的人心回归,青年的思维反映着港澳对祖国认同的走向,出现‘占中’这样的事件,反思的同时,也应该多方面深入研讨、着手改进。” 梁少培总也难忘,这些年组织并带领澳门青年赴祖国内地参加的各种参访活动,他说,这种“回归”改变了很多青少年对国家的认识。“记得去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参观时,还没有到,大巴车上就沸腾了。澳门是小地方,没有工业,先参观的一个汽车制造厂都让这些年轻人高兴得不得了,更别说这高科技的卫星发射基地了!后来从酒泉转赴新疆,一路行驶在茫茫戈壁滩上,他们都受到很大的震撼。”梁少培说,那次行程,无论是高科技的基地还是幅员辽阔的疆土,都给澳门青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第一次认识了自己伟大的祖国。而现在,那批年轻人已经都长大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成为建设澳门的中坚力量。“相信他们不会忘记自己的那次行程。” 梁少培说,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港澳青少年普遍缺乏对国家和民族的认知,这是客观存在的。“但光凭我们给他们去讲,这是不够的。现在科技发达,信息来源非常多,也影响着他们的认知和判断。还是要让他们自己回来看看。”梁少培建议,要充分利用内地近四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选择地组织港澳青年人去游览参观,“让他们厘清自己炎黄子孙的根,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 ,也应吸纳港澳青年参与国家建设中,“包括当公务员、参与重大项目建设,让他们体会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从中培养他们与国家休戚与共的情怀。” 梁少培还说,港澳青少年工作是人心工程,既需要与时俱进地沟通,更需要滴水成河的耐心,“‘润物细无声’方可收到人心回归之效,心灵契合之境。” (小标题)主题:学校教育要重视 人物一:王惠贞(香港九龙社团联会理事长) 2014年香港“占中”期间,王惠贞委员曾做过一件非常暖心的事儿——动员妈妈们走上街头,劝喻青年学生回家。如今再说起“占中”事件,对一些香港青年不了解历史、法律和国情的现象,她依然深感痛心。“大批青年人和学生走上街头,反映出他们对社会时政的深切关注,同时又突显出青年人与主流社会普遍存在的思想差别。归根究底,是这些青年人对许多历史、法律规定和社会现实的认知缺失。” 在港澳联组会议上,王惠贞直言不讳:“ 青年人对基本法缺乏了解,除了个人因素外,更反映出不少中学教师、大学教授在这方面的理解和理念出现问题。部分老师从未正确阅读和理解基本法全文,有的老师更从来只看基本法下的权利,而忽视应有的义务,或只谈‘两制’,避谈‘一国’。这种情况,实在值得我们反思。” 青少年工作如何深化,王惠贞认为,首先要完善学校教育。她说,香港的新高中学制下,通识科与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并列四大必修科,占据升学成绩的重要一环,历史课则是选修课。 很显然,这样的安排使历史课程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而且,由于历史科课程大部分集中在远古史及中古史,学生缺乏兴趣修读,选修中国历史科人数明显下降。此外,目前的高中历史科课程现在只教授到民国初期。”对此,王惠贞提出,将远古历史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减少,增加近代历史的教学篇幅,特别是高中历史课,要延伸至改革开放。 让王惠贞更加忧心的是,港澳国际学校的国情教育几乎是空白。“在香港,国际学校占接近七成学额,可以预见,这些学生将来在香港社会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而这群学生的国情工作几乎是空白,亟须引起重视。” 人物二:尤端阳(澳门濠江中学校长) 尤端阳委员的访谈,是从“学雷锋”话题开始的。 记得前年两会时,他在小组讨论中就提出,应该在港澳中小学中推广“学雷锋”,通过参与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们了解并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当时,参加讨论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建议,可以先从濠江中学试点。如今,已经过去两年,尤端阳说,濠江中学的“学雷锋”活动效果非常明显。“在澳门,濠江中学的孩子们是比较出名的调皮,被市民称为‘红衫仔(校服是红色)’,现在,不仅学生们定期去社区做义工服务,交还失物、乐于助人、互敬友爱的好人好事也特别多。” 开展活动之初,尤端阳也是想了一些办法让孩子们比较容易接受。“比如先宣传,在每个班的板报上介绍雷锋和他的事迹,同时建立评选体系,每周每班评选一名‘礼貌之星’,每个月全年级评选一名,给孩子们树立榜样。”渐渐地,“学雷锋”活动成为濠江中学的一个品牌,也给濠江中学的学生带来变化。“‘红衫仔’变成了好少年。” “港澳的青少年虽然多数成长在回归后,但是他们的父母、老师接受的还是殖民地时期的教育,又相对缺乏交流互动,难免影响到他们对祖国内地的了解和认同,更别说自觉传承一些好的民族传统了。”尤端阳说,前些年,一些学生甚至不知道毛泽东是谁,更别说是雷锋。让港澳青少年自然而然地认识祖国内地,更有成效地接受国情教育,学校的工作就要从多方面入手。 “教师的国情培训要加强。组织他们到祖国内地去,更多的是坐下来学习,特别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要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了解国家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今天的繁荣富强。教师队伍了解并认同后,才能潜移默化影响到学生。另外,最好把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成就纳入到港澳中学的教科书中。”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学雷锋’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受到全校师生的欢迎,相信走上社会后,也会成为爱国爱澳的接班人。” 在委员们都散去的小组讨论会场里,指着空空的座位,尤端阳委员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你看,我们的委员中,既有濠江中学的校友,也有濠江中学的校董,爱国主义传统在濠江中学一直得到很好传承。” (小标题)主题:创业才是硬道理 人物:方方(香港特区政府策略发展委员会委员) 3月6日上午,香港委员小组讨论中,方方委员的一席话,将港澳的青少年教育工作和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顺理成章结合起来。“报告中指出,经济方面,对内要推动全民大创业、大创新,以此为抓手推动经济活力;对外以‘一带一路’为抓手,推动全球合作。我想,如果香港青年能参与其中,融入祖国内地大的建设潮流,鼓励他们参与国家的大创业、大创新,很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会场外,方方委员对记者讲述了一个小故事。 “2014年9月,在香港,一些大学生忙着集结‘占中’的时候,我带领一批天使投资人去香港城市大学给学生们做创业辅导,十余个大学生创业团队来做推介。当时,教室里挤满了学生,场面非常热烈,学生们热情洋溢地规划着创业的蓝图,渴望得到天使投资人的帮助。看着这个场景,我非常感动,我想,这时候,这个教室里是不会有学生对‘占中’感兴趣的,拉他也不会去。”方方说,“之所以‘占中’事件中吸引了学生们参与,一方面是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我认为是这一部分学生对现实生活环境不满,对未来出路比较迷茫所致。细分析,他们也仿佛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方方说,去年,中国内地的研发投资占比为2%,香港只为0.7%,两个数据的对比,说明内地的创新、创业机会要明显优于香港。“当我们都在反思青少年教育问题时,事实上也可以换一个角度,设想一下,如果鼓励香港的企业发展创新经济,吸引年轻人进去创业,不仅让香港的企业更好地融入祖国内地的建设洪流,也给了香港年轻人更多发展出路,这是多赢的。” 在内地成长并接受大学教育的方方深有感触地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越来越快的改革开放的脚步,给内地青年人打开了一扇窗,大家都在努力抓住机会发展事业、寻找出路,没有人再顾得上理会不同思潮的冲击。所以,诞生了马云、马化腾这样的企业家、社会精英。” 但在一段时期内的香港,由于缺少领头的新经济企业等原因,青年人创业激情缺失。方方建议,委员们要多做做这方面工作,鼓励、推动、支持香港青年创业、创新。“当青年都大步追求事业、向前迈进,社会不仅少了不安定因素,还会大步地向前发展、走向繁荣。” (小标题)主题:传统文化的纽带不能松 人物:梁华(澳门中华文化联谊会会长) “‘占中’事件有一大批参与者都是青年学生,凸显港澳地区青少年工作方面确有很多不足。”澳门委员小组讨论会上,梁华委员的一句话直白却揪人心。一直以来,梁华都非常关注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问题,他认为,只有港澳青少年充分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认同“中国人”的身份,提高爱国、爱港、爱澳的意识,才能真正成为“一国两制”下的港澳合格公民,也才能承担起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稳定和繁荣发展的历史重任。 “2014年12月,出席澳门回归祖国十五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时,习近平主席在讲话特别强调要重视青少年的教育工作,‘要把我国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摆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让青少年更多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但遗憾的是,在港澳,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依然还是有缺失。”梁华说,“比如说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家风问题,我认为非常好,现在提倡的人却很少。部分港澳青少年存在着对‘一国两制’的错误认识,也间接反映出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疏离感。” 今年梁华提出提案,“很显然,不加强对港澳青少年教育会影响港澳稳定,希望相关部门重视这方面工作。”梁华建议,有关部门应认真研究加强对港澳青少年进行中华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的课题,切实推进对港澳青少年进行中华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 “要运用多种手段宣传中华历史文化和中国国情。不宣传,怎么能够让他们了解?”梁华认为,在港澳进行国民教育,也应该切实研讨其内容和教育方式,找出最适合渠道。 链接: 容永祺(香港杰出青年协会主席) 不同的社团要发动起来做好青少年工作,特别是要和他们交朋友,倾听他们的声音。 “占中”期间,我两次请青少年朋友到家里做客。第一次16个孩子中有12个参加了“占中”,第二次13位中有7位参与“占中。”我请他们讲讲“占中”的理由,他们有的说追求民主自由,有的说是为了支持同学。我慢慢地和他们讨论,告诉他们什么是真正的民主,什么是国家主权,启发他们。最后问他们还会再去占中吗?他们说不去了。这就是沟通的重要性。年轻人要沟通。 王(草字头+易)鸣(香港青年协会总干事) 做青少年工作就是不要单听一方面的意见,不要单找原因,而是要找答案;要有耐心,要看长远,要有策略,要跟年轻人交朋友,要解决青年人面对的问题。 年轻人永远是我们的希望,相信他们是爱国爱港的。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们要团结他们、做好工作。 胡葆琳(香港大中华会主席) 抗战与港澳台关系密切,如果能够广泛吸收港澳台青少年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一方面可以唤起他们对自己祖辈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曾经遭受外敌欺凌的历史记忆,切实感受国家的强大;另一方面,还能启发他们从历史经验中吸取营养,珍惜和谐稳定、明辨是非,取得激浊扬清、增强正能量的效果。 林建岳(丽新集团董事局主席) 香港青少年是香港的希望,也是国家的希望。加强青少年的教育培养,工商界责无旁贷。建议工商界捐赠大量款项,资助香港的学生海外留学,培养爱国爱港的青年领袖;成立基金,资助香港的青少年到内地读书、交流,更多地了解国家;建议工商界与政府合作,成立青年创业基金,帮助年轻人实现创业理想。 贺定一(澳门妇女联合会主席) 澳门回归祖国十五周年之际,彭丽媛女士在参观澳门妇联学校幼儿园时,与孩子们一起游戏、共读三字经的场景令人难以忘怀。她勉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尊敬师长、孝顺父母,长大后端正做人,传承中华文化,做有用之才,为国家为澳门作出贡献。当前,港澳青少年工作中,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应该成为一个重点目标。任何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去面对,如何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编辑: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