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好声音 好声音

致公党中央:建设“健康城市” 共享美好生活

2015年03月08日 08:47 | 作者:吕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4日讯(记者 吕巍) 近年来,急速发展的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在为经济和社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为人类健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威胁和严峻挑战。“健康城市”正是基于城市发展带来的系列问题和由此深刻反思后提出的崭新命题。这一命题旨在以“人人健康”战略为目标,将健康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以此改善并促进城市的环境、社会、健康服务和公众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多个城市加入了国际健康城市建设联盟,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据中国社科院2014年发布的数据,全国有23个城市入选“健康城市”。然而,由于“健康城市”建设开展时间较短,各地还存在着政府各部门之间合作不密切、更多工作仍停留于公共卫生领域、公众知晓率和接受程度不高等不足。

  致公党中央认为,建设“健康城市”是坚持以人为本最直接、最具体的实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共享美好生活。

  加强政府主导 促进多方合作

  “健康城市”没有终极目标,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通过完善政策规划、资源投入和服务提供逐步推进,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促进多行业跨部门加强合作。致公党中央提出可以将“健康城市”建设纳入各地政府工作规划,将“健康城市”建设指标分解、细化、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并进行督察、考核。制定任何政策都要考虑对公众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将健康及健康公平融入到公共政策中,使其浸透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最大程度地实现健康公平。同时,建议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将环保、卫生、交通、规划、工会、企业代表、社区代表、科技工作者、社会组织等纳入其中,加强顶层设计,协调处理“健康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制定评估体系 建立“健康”档案

  虽然世界卫生组织给出了“健康城市”规划的工作指南,国内外多年的实践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然而,由于每个城市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和发展背景,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行政管理水平不同,在“健康城市”建设的决策和实施中没有现成的“舶来品”。

  致公党中央建议制定“健康城市”评估体系,对所在地的城市健康问题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估后,制定出当前背景下最合适的政策,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工作效率做好应该做的事。在实施过程中,建立动态的城市健康档案,将信息传播给公众,并根据健康状况的改善,科学评估项目效果,合理调整工作重点。

  加大宣传力度 扩大公众参与度

  欧洲“健康城市”项目启动的第一步,一般是寻找一批有共同志向的人员帮助项目发展。一旦决定启动项目,即开始组建支持小组。因此,在“健康城市”建设中,积极获取公众支持,广泛寻找支持者至关重要。为提高人民群众对“健康城市”建设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加深对“健康城市”理念、知识和行动计划的了解,致公党中央建议加强对公众关于“健康城市”建设理念和相关知识的宣传,动员更多的人关注、参与、促进“健康城市”建设。同时,通过宣传,吸引企业参与“健康城市”项目建设,吸纳具有社会政治、公共卫生、城市发展和生态平衡背景的专业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加入相关志愿者行列,有效扩大公众参与度。

  将“智慧”融入“健康”

  致公党中央建议在各地正在积极推进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将“智慧健康”作为“智慧城市”行动计划的重点工程之一。积极推进医院联网,开通医院专家门诊预约、跨院一站式付费等多项服务;建立动态电子健康档案、个人诊疗记录等健康信息库;完善为老年服务的平台,使老年人可以通过网络、电话、手机等多种渠道,获得紧急救助、主动关爱、居家养老、医疗健康等服务;拓展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开展“智慧医疗”,如对老年居民的血压、血糖等体征指标进行日常监护和智能管理等。

  推广经验 扎实推进

  据了解,我国已在上海嘉定区、北京东城区等地区开展“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不少的宝贵经验。致公党中央建议积极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如上海市政府组建了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的公共政策和组织保障网络,采取了一些措施提高社会各界的参与度,开展了以“四大任务”和“五个人人”为主要参与载体的活动,使全民知晓率、参与率、参与者满意度明显提高。苏州市早在2003年9月就启动了健康城市建设工作,2008年承办了第三届世界健康城市联盟大会,获得“杰出健康城市奖”,被评价为中国乃至亚洲健康城市的典范。各地在健康城市建设中可发挥上海、苏州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扎实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工作。

 

编辑:孙莉姗

关键词:两会 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健康城市” 公共卫生领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