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5全国两会>每日热点>12日 12日

补短板·破难题·治痛点

——代表委员热议民生问题

2015年03月11日 19:37 | 来源: 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题:补短板·破难题·治痛点——代表委员热议民生问题

  新华社记者

  从住房到就业,从教育到医疗,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到保卫“舌尖上的安全”……过去一年,一系列加强和改善民生的有力举措温暖人心。未来如何更好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更多增进人民福祉,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进行热烈而广泛的讨论。

  加大投入,补齐民生短板

  一边是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一边是民生支出不断增加。看似矛盾,却深刻反映了政府对加大民生保障的坚定态度。

  “‘紧不能紧百姓,减不能减民生’。”全国人大代表、老百姓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子龙颇有感慨地说,“尽管我们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但党和政府竭诚尽力。”

  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4年,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高达70%以上。2015年,城乡居民养老金标准由55元提高到7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35元提高到40元,增量全部用于支付村医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在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看来,过去民生领域留下了颇多“欠账”。随着民生投入的持续增加,一些“短板”正在补齐。

  “更多投入,意味着社保、医疗、特困扶助、保障房等方面将覆盖更多百姓。”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江门市市长邓伟根表示,政府公共财政就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多次深入基层调研的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儋州市政协主席邓泽永说:“财力应进一步向农村倾斜,让农村孩子能上好学,让农民兄弟能过好日子。对于进城务工农民,也要为他们提供廉租房或保障房,让他们在城市住有所居。”

  全国人大代表、泰山市中心医院院长刘君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农村。他说,村医每个月收入不到1000元,却要给千位村民看病。增加经费支付村医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将帮助8亿农民获得更为便利和优质的医疗服务。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全国人大代表、潮州市市长卢淳杰表示,政府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新常态下,将在稳增长的同时,努力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困难特例兜住底,实现普惠政策全覆盖。

  改革攻坚,破解民生难题

  收入差距过大、看病难看病贵、教育不公等问题,可谓民生领域多年难啃的“硬骨头”。相关改革进行多年,获得诸多有益探索,但是与公众期待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调整好利益关系,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获得更多实惠,考验政府的智慧和勇气。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海洋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刘新国坦言,以教育改革为例,好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问题大多比较复杂。“比如随迁子女就近上学问题涉及到2亿多人,不是仅靠教育系统能够解决的,需要多部门、跨省份、跨区域协调配合。”

  努力行进在路上的,还有医疗改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说:“医改进行到今天,在提高医保水平、降低药品价格、缓解看病难等方面,让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不过在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上,还需要进行更多探索。”

  全国政协委员、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韩雅玲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三甲医院主治医生挂号费3元,护士一级护理每天收费9.9元,这样的收费标准难以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鼓励医生多点执业等,期待通过这些改革更好地理顺医患关系、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如果说民生是利益保障,那么改革则是利益调整。教改医改如此,收入分配改革更是如此。从央企高管到地方国企高管薪酬改革,从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到收入向基层工作人员倾斜,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正在向百姓释放更多红利。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全国人大代表、民盟贵州省委副主委卢云辉说:“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降低行业收入差距,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让人民群众劳有所得、多劳多得,从而化解社会矛盾、激发奋斗动力。”

编辑:罗韦

关键词:民生 全国人大代表 改革 痛点 政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