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好声音 好声音

冯骥才:保护古村落 我为什么不悲观

2015年03月17日 10:48 | 作者:周福志 | 来源:团结报
分享到: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一次小组讨论会上,当听到文艺组有委员表达对保护古村落的无奈时,冯骥才果断地接过话题,说:“我并不悲观。”

  冯骥才以作家、画家的身份成名,是多年的中国文联副主席,民进中央原副主席。可近十年来,谈及冯骥才,人们更多将他与民间文化抢救和古村落保护联系起来。

  “多年前,当我意识到传统文化断裂的严重性,我就文章也不写了,画也不画了,赶紧去保护古村落。”冯骥才说,“此前很少有部门、机构或个人关注这个事情。”

  “保护传统村落,比保护万里长城还要伟大。”冯骥才曾用此话强调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他不愿意看到遍布中华大地的古老村落骤然陌生起来,更不愿意看到民族文化的印迹突然消失得踪迹难觅。

  2004年,冯骥才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民间文化基金会。从创作者转身成为守护者,他也被媒体贴上了“古村落保护斗士”的标签。

  冯骥才说,在过去的一年里,他带着他的团队跑了许多地方,为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村落建档。十多年来,他几乎跑遍了全中国。中国的传统村落,十年中消失了90万个,每个月就有3000多栋村居不见了。“我们开这一天会,又有100个村庄消失了。”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就开始做城市文化保护,但可以说做一个失败一个,很多老街都拆了。”冯骥才说,民间文化和古村落的保护同样严峻。

  在冯骥才看来,古村落的情况十分复杂,一方面是因为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农民生活条件和水平需要不断提高。

  冯骥才举例说,一个农民工曾告诉他,他也很想过年回家看望父母,但冬天回到老家,每次上屋外的厕所都是一次“受难”,方便一下,屁股冻得像冰镇西瓜一样,回到炕头半天缓不过来。“许多古村落我们从摄影、画家角度很好看,但当地村民艰苦的生活条件实在让人不忍。”

  冯骥才认为,总的来说,现在国家的文化保护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我们有《文物法》《非遗法》,国家层面还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日’。”他说,像我国这样举国体制来明确保护,很多国家都做不到,但是,如何科学保护仍是一个大问题。

  “比如,国家为保护村落下拨了100亿资金,但没落到农民手里,而是落到了官员、学者、开发商手里。”冯骥才说,申报古村落,变成官员政绩,学者帮助规划变成科研成果,开发商进行开发变成资源,但最后民居建得像城市的四星级宾馆一样,引来专门经营的人,农民受不了走了,古村落的生命也没有了。

  冯骥才说,评上古村落可以要钱,有些地方官员想评的话就夸大,想拆的话就瞒报。现在很多专家、文化志愿者在努力,但问题真正做到较真的时候,发现往往找不到出路。就像 非遗一样,比如韩国申请江陵端午祭,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准备,他们保护文化就像保护生命一样。而我们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靠排队,有关系的还可以插队,而不是把我们最有生命力、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展示给世界。

  冯骥才说,“我说不悲观,是因为我不是为了保护村落而保护。”冯骥才说,近年来社会金钱至上、土豪之风盛行,我们同时也是在用文化良心,守护传统民间文化,来抗衡这种粗鄙化的反文明潮流,这是一代文化人的宿命。

  “一说起文化,每个人都能说出一大堆问题,这些年我们有哲学家么,有思想家么?”冯骥才认为,国家应进一步明确文化发展战略,对于文化,政府一是管理,二是支持,而不是一味当成施展权力的地方,希望政府更好地为文化发展“搭台子”,爱护艺术家,真正让人民创造文化,同时做好保护和传承。

 

编辑:孙莉姗

关键词:保护 冯骥才 村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