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建议 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

推动中国普惠金融发展

2015年03月17日 11:17 | 作者:崔吕萍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潘功胜

 

  近年来,中国的普惠金融服务取得了积极的进步,但仍是中国金融的薄弱环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社会期待有很大差距,小微企业、“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常常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提升微型金融服务供给的规模、质量和效率,发展普惠金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金融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虽然大家对发展普惠金融的共识度较高,但对于如何发展普惠金融,大家却有着不同的看法,甚至存在认识论方面的分歧。”3月15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在出席沙龙时这样表示。他同时建议,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可以从包括完善顶层设计、创新普惠金融市场体系、完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在内的五个方面入手。

 

  普惠金融是什么?不少认识论“有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容易把普惠金融等同于政策性金融,过度强调社会性,忽视市场原则和可持续性。”据潘功胜介绍,从国际实践看,上世纪70年代普惠金融发展早期,世界银行等组织在亚非拉国家的大量微贷项目,都有过资金使用低效浪费、腐败丛生的惨痛教训。比如,印度以捐赠和政府支持为主的开发性银行,由于过度强调政策性,一度沦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优惠利率贷款被村庄权势人物挪用,真正需要支持的贫困人群得不到贷款。早期的孟加拉乡村银行也经历过“慈善”金融的失败。大量案例使国际社会形成共识,微型金融、普惠金融要在政府政策支持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化操作,走保本微利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个问题是,容易把普惠金融等同于过高的融资满意度,对风险相对忽视。”潘功胜表示。

 

  事实上,普惠金融也是金融,而且,越是针对风险承担能力较差的弱势群体,交易成本也越高,风险也越大。“如果不顾条件,一味追求政策宽松,降低信贷标准,甚至搞‘运动式’普惠,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都出现了小额信贷危机,根本原因在于政府企图在短期内快速提升融资满意度,盲目开展‘全民小贷行动计划’,最终诱发危机。由此可知,过高的融资满意度可能会产生错误的政策导向,如导致企业盲目扩张、助长投机活动等,也不利于银行防范道德风险。”潘功胜进一步表示,当宏观经济环境好的时候,银行风险偏好降低、融资条件宽松,甚至造成信贷狂欢。但经济周期一旦进入下行阶段,小微企业更容易出现各种经营困难,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市场需求下降、企业应收账款和坏账率的上升等,最终都会表现或归结为企业的财务问题和资金问题,而在经济下行时期,小微企业获得现金流的其他渠道也会衰竭,进一步加大了企业对银行的资金需求。但也是在这个时候,银行的风险偏好会上升,融资条件收紧,造成小微企业融资供求矛盾进一步紧张。“我们反思一下我国东部一些省份金融曾出现类似的风险问题,银行过度降低信贷标准、小微企业过度融资等行为,将一些企业送上了不归路。”潘功胜表示。

 

  第三个问题是,容易把普惠金融供给等同于银行信贷,忽视了供给的多样性。

 

  “不同市场主体,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融资渠道和方式存在差距是正常的。农村家庭、初创期企业在银行难以借款,更多要靠熟人借贷和民间融资,这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农村家庭通过民间金融满足了需求,是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同样也是普惠金融。世界银行、20国集团在普惠金融的定义中,也十分强调供给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传统金融和新金融、银行与非银行,都是实践中普惠金融的供给主体。因此,建立一个多样化的融资体系、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规范民间融资的发展,适应不同成长阶段企业融资的需要,对于小微企业发展十分重要。”潘功胜表示。而且,普惠金融不仅仅是融资问题,包括存取款、转账、支付等许多广泛的基础金融服务。

 

  第四,目前存在一种过于政治化的观点,认为银行经营者过于追逐利润、思想觉悟不高。“我认为,这种希望通过提高这个行业从业人员思想道德水准的方式来解决中国普惠金融的问题的想法过于情绪化,或者说是过于政治化,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普惠金融面临的问题。”潘功胜这样表示。不过他同时强调,上述质疑、批评至少能带来一些启示:一是负责任的商业组织,需要在追逐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达到平衡;二是商业银行内部绩效评价体系需要体现这样的平衡;三是商业银行的内部授权体系要有助于微型金融的发展,“目前,商业银行的竞争性越来越强,而发展小微金融应当成为银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潘功胜认为,从更为广泛的角度看,小微企业、“三农”融资难、融资贵实际上也是整个经济体制转型滞后的反映。“一直以来,地方政府过度偏好经济发展和过度依赖银行融资、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等问题,造成银行贷款偏向大企业、大项目,这也是各界质疑比较多的。客观地说,相比小微企业,政府融资平台、国有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争夺更有竞争力,大项目、大企业的相对优势削弱了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在宏观经济环境偏紧的时期,考虑到银行的风险偏好、维护大客户关系的行为偏好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大项目、大企业相对小微企业来说优势更为显著,导致企业信贷供求矛盾更加突出,资金可获得性下降。”

 

  潘功胜表示,降低地方政府过度经济发展的偏好,地方政府融资机制改革十分必要。同时,继续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使其成为具有较强约束力的市场主体,强化对地方政府融资行为和国有企业融资行为的财政约束,改善社会资金供求关系结构,提高资金资源的配置水平,提升微型金融服务供给的可得性。

 

  中国版普惠金融如何推进?顶层设计很关键

 

  “发展普惠金融是一项关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关系到人民福祉的伟大事业,同时也是一项需要各级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参与的系统工程。坚持普惠金融的理念,坚持民生金融优先,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所有人群、所有地区。”潘功胜表示。

 

  “关于推动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我想提几个建议。”在他看来,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顶层设计。“明确普惠金融发展的目标和改革路线图,建立更具包容性、面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体系,实现要素、服务和保障在城乡间均衡配置。”

 

  其次,要创新普惠金融市场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基于农村各类产权的金融产品,有效盘活农村存量资产。支持小微企业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建立多渠道、广覆盖、严监管、高效率的股权融资市场,健全适合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发展的制度安排,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和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提供便捷、灵活、多元的投融资服务,培育私募市场,鼓励引导创业投资基金支持中小微企业。大力发展涉农、涉小保险产品,增强保险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覆盖面和保障能力。”

 

  第三,要完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大力发展贴近市场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小型金融机构,建立大中小型金融机构并存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切实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和费用;优化金融机构准入,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发起设立小微金融机构,促进市场竞争,增加金融供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普惠金融的技术水平、效率,提升普惠金融的广泛性,降低运行成本。

 

  第四,建立普惠金融政策保障体系。针对中西部落后地区金融服务不足的情况,继续实施差异化的货币金融政策。发展县域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针对偏远地区、农户和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的信用信息、融资担保、支付结算等各类金融需求,建立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同时,建立政府担保基金和融资性担保公司。

 

  第五,要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和教育。要妥善处理金融消费纠纷,保护弱势群体在获取金融服务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加强金融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提高国民金融素质。

 

编辑:薛鑫

关键词:普惠金融服务 政策性金融 小微企业融资供求矛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