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好声音 好声音

打破藩篱 政策同步 民进中央建言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5年03月23日 09:24 | 作者:吕巍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2015年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年,三地如何更好地协同发展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今年两会,民进中央提交了一件呼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提案,提案认为,破除京津冀协同发展藩篱,缩小政策落差最关键。
    政策不同步 发展不平衡
    民进中央在调研中发现,河北与京津长期存在的政策落差,已成为阻碍三地协同发展的制约因素。这在科技创新、产业协同、生态保护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2014年12月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天津、湖南长株潭以及东中西部一些地方,依托国家级高新区再建设一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围绕鼓励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支持设立适应科技企业特点和需求的保税仓库等,研究推动在北京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新的政策试点。
     “相形之下,河北形成新的空白,不利于京津冀区域内正在启动的科技创新协作。”民进中央参政议政部副部长姚立迎表示。
    此外,河北生态涵养区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困难。
    京津冀是一个唇齿相依的生态系统,但当前,河北的生态涵养地区面临较大困难,区域内环境保护、生态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地方财力不足,难以更大力度投入生态建设,河北省生态建设的扶持政策较之北京、天津城市边缘的生态政策扶持力度差距也较大,影响了河北区域内农民造林积极性。
    “京津保生态过渡带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亟须调整定位和土地政策支持。”姚立迎介绍说,京津保生态过渡带主要包括保定市全部平原县,廊坊市全部、沧州市、石家庄市、衡水市北部部分县。该过渡带处于特殊的区位和地理环境,是京津冀区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一环,其治理效果直接关系到京津大气、水域环境的改善。但多年来,该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为农产品主产区,不少县市是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区域内规划保护林地仅为12%,水资源、森林资源不足,绿化投入机制不健全,亟须政策支持与调整。
    在民进中央看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一是两大直辖市具有独特行政资源,兼得国家扶持政策优势,而河北作为承载区,服务多于合作;二是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区域内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不足,以及三地享受国家不同产业政策而产生的较大落差,严重制约了生产要素的有效流通, 三地发展不平衡加剧的趋势一直未根本扭转。“如不尽早补齐短板,三地协同将受到掣肘,也将导致京津都市臃肿、生态恶化进一步加剧。”姚立迎表示。
    加强政策统筹 推动协同发展
    民进中央提出,应从国家层面加强政策统筹,在河北相应区域、领域内实施京津对应的政策,逐步缩小三地政策落差,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基于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三地科技及产业合作迫切需求,尤其是在当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任务非常艰巨,特别需要创新驱动,民进中央建议选择河北保定高新区为依托,以环京津的承德高新区、秦皇岛区开发区、唐山高新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燕郊高新区、固安高新区、石家庄高新区、正定新区为支点,建立国家自主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
    “同时,应借鉴退耕还林、国家大江大湖治理等政策,支持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和河北生态涵养地区建设。”姚立迎说。
    民进中央建议,对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应调整其主体功能定位,并在建设用地方面采取特殊政策,增加生态用地,相应减少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在白洋淀、衡水湖这两大生态建设重要支点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方面,建议比照国家大江大湖治理政策,将其列入治理修复专项申报,并在周边企业的转移、群众生产损失方面拨付专款补偿,以利于区域内推动退耕还水、成片林地建设、恢复湿地等生态建设。
    对张家口承德地区,应设立为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特区。在该区域内确立以产业换生态的机制,实行有差别的产业政策,制定鼓励类产业目录,通过项目安排、产业转移、产业扶持等方式,加大绿色项目投放,促进绿色优势产业发展。

编辑:孙莉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