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考古揭秘:秦代的弩究竟啥样

2015年04月02日 09:36 | 作者:李戈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陕西兵马俑坑发现的弩

陕西兵马俑坑发现的弩

 

  自2009年开始的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近日又有重大考古收获,考古学家首次发现一件保存最完整的弩,尤其是弩上“檠”的发现,将此前见于史书却未流传的实物首次呈现在公众面前。

 

  此次发现的弩是位于一件陶俑的身上,此前,秦兵马俑坑已发现上百件弩,但这件保存最为完好,弓弦、弓背、弩机等均轮廓鲜明。其中,弓背弯曲长度145厘米,弓弦长度130厘米,弓弦的直径0.8厘米,表面光滑圆润。据推测,弓弦的材质可能是动物的筋。其中弩机是青铜所做,目前还埋在土里未清理完。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领队申茂盛说,以往对于弩上附件的解释一直存有疑问,这次价值最大的就是首次明确了弩上的“檠”的作用,针对过去大家一直争论的问题,给出了一个比较接近现实的解释。

 

  据了解,过去对弩的结构的认识众说纷纭,尤其是“檠”的作用在学术界一直是个谜团。有学者认为“檠”是弩的辅助杆,但这样会把弩固定住而不能使用;也有人说是“韬”(装弩的袋子)的撑木,但这种说法也很快被推翻。申茂盛说:“此次我们工作做得特别细致,在对弩进行清理时,惊喜地在每根檠木上都发现了3个等距离小孔,小孔应该是用来穿绳子的,这样檠的作用的谜团也就解开了:打仗时弩是张开的,而在不用时如果保护不好就很容易变形,影响威力。檠就起到保护弩的作用,不使用弩时,通过这3个小孔用绳将檠与弩绑缚在一起,再用一个短的撑木支撑,形成三角形,使弩在松弛的状态下不变形。”

 

  “由于气温干湿度变化较大,所以这类机械文物较难保留下来,形状虽然一致,但材料的基本性质已经改变了,因此还需要许多后续保护工作。”申茂盛如是说。

 

  弩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战争武器,其出现与发展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代表着中国古代的科学水平。大约在3000年前,我国就发明了弓箭,这是机械方面的一项重要发明,利用人在拉弦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力量,以瞬间爆发的形式将箭弹射出去。春秋时期出现了弩,其发射原理与弓箭相同,但比弓箭射得远、杀伤力强,并克服了拉弓时体力受限制而不能持久的弱点。到汉代,弩机的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洁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汉弩有8种规格,已初步形成机械制造标准,并在弩机上留下了作工、锻工、磨工等人的名字。弩的出现基本意味着淘汰了战车作战。同济大学教授陆敬严说:“春秋时期战车发展到顶点,诸侯国之间战争就是比较战车的数量,对方看见大量战车出现就会溃逃。而弩的出现则是战马的克星,所以迅速淘汰了战车。楚汉相争时,已经基本看不到关于战车的记载。”

 

  据了解,弩的特点是又远又准,有时间从容瞄准,但上弦比较费力耗时,因此常被用于防御和伏击,通过几组射手轮番射击来保证发射频率。后来,出现了带有箭匣和活动臂的迷你连弩。在宋代,最强的弩称为床子弩,陆敬严介绍,这种床子弩形状类似于床,是以绞车为启动设备,用几张弓来增加它的弹射能力。檀渊之盟前夕,契丹大将萧达览命丧床子弩的箭下,使契丹士气大挫。

 

  在现代战争环境中,弩由于在发射时无声、无光、无高热,既可隐蔽射杀目标,又能避免引爆周围易燃易爆物品,使其在现代反恐与特种作战场合扮演一个重要角色。现代的弩由于制作工艺和材料的不同,比古代的弩要强很多,关键就在于弩的弩体和弩片比古代先进,同时在设计上吸收了枪的优点,改进了弹道。

 

  在一些地方,射弩是一项现代竞技体育运动项目,而在另一些地方,弩仍被原住民用作狩猎工具。“据目前一些资料表明,弩的制作工艺只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有流传,如在中国云南一带作为狩猎工具,但制作工艺比较粗糙。”陆敬严说。一些户外运动爱好者也喜欢选择弩作为狩猎工具。在对鲸类的科研活动中,弩被用来作为一种取样工具。它能够安全地从鲸鱼身上取得鲸脂的活体样本,同时只对鲸鱼造成最小限度的伤害。(实习生   李戈)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考古揭秘 秦代 弩 陕西兵马俑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