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让讨论回归理性

2015年04月09日 09:19 | 作者:陈章良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转基因走向大众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对科学家和媒体都是一个考量。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其中“加强转基因科学普及”属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自2007年至今9年来,中央一号文件里6次提到转基因技术,表明了中央对转基因科研技术的态度。

  这些年来,转基因技术被卷入舆论漩涡,争论不断,甚至被妖魔化。公众谈“转”色变,甚至产生了紧张、恐惧和抗拒的心理。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0%的国人对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因此,能够让公众理性全面地看待转基因技术和产品非常必要。

  公众的态度其实不难理解。其一,转基因技术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公众往往看不懂。其二,科学家专注科学研究,但不擅长做科普,或很少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其三,对于一项新事物,人们审慎视之、争辩讨论很正常,何况还是关乎食品安全、大众切身利益的事物。

  笔者认为,关于转基因的争论在短时间内不会停息。转基因的大规模推广有待时间检验,国际上也没有完全放开,这方面的讨论无可厚非,但如果就此放弃理性沟通、让这项技术搁浅于无休止的争辩中,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阻碍科技发展。

  首先,研不研发的问题已不需要讨论。转基因技术是全球生命科学的前沿技术,也使农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世界农业大国,我国在耕地面积不增的情况下,人口不断增长,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进口压力越来越大。应当想办法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加快推进包括转基因技术在内的农业生物技术。倘若在这方面落后,一旦有一天转基因全面放开后,中国的玉米、大豆等几乎所有种子都将迅速被外国控制,粮食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

  其次,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转基因。转基因技术是运用科学手段从一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转入另一种生物中进行基因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物质。这种技术最早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迄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判断转基因是否安全的关键在于转的是什么基因、该基因产生的蛋白质有没有害。

  转基因转的主要是两种基因。

  第一种是抗草甘膦(除草剂)的基因。这种基因可以确保喷洒除草剂后大豆不受影响。这个基因产生的蛋白质不是新物质,而是大豆本身携带的,可以把除草剂分解掉。

  第二种是抗虫害基因。将其他物种中的有用基因导入到棉花、水稻和玉米上,这个蛋白质来自苏云金杆菌。例如棉花为防病虫害需要喷农药,现在转入一个杀虫的基因后,其产生的蛋白质能消灭害虫,可以减少农药用量和生态污染,棉花的产量也得到提高。

  听起来似乎很可怕,能杀死虫子的基因却对人无害?道理很简单,苏云金杆菌的蛋白质到人类肠道里完全分解为对人体无害的氨基酸。

  也常有人说,杂交和转基因是一回事。事实上,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育种方式。杂交育种是两个不同种群、不同基因型个体间进行杂交,一遍一遍去试种筛选。转基因育种则是分子级的育种,要从细胞中提取DNA链条,把DNA链条中的基因去掉哪一端或者加上哪一端,使它的品种产生优良性状。

  各国对转基因的认识都经历了一个过程。转基因刚在美国出现时,人们也质疑这种食品能不能吃,不少民间组织都提出反对。从美国和欧洲的经验来看,转基因产品在进入市场之前都有严格的评估和管束。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卫生、食品、农业、环保等部门曾介入转基因科研,通过认真分析动物实验的所有数据,对除草剂基因和抗虫基因做了详细的评估后,认为转基因是安全的,才批准投入生产。

  目前关于转基因的讨论中有一点很有价值,就是市场上流通的转基因食品应当有标识,让老百姓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目前,我国已经批准进行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是棉花和木瓜。由于国内争论激烈,我国的水稻、小麦、玉米都没有实行转基因。2014年我国进口大豆超过7100万吨,大部分是转基因的。我国批准进口的国外转基因农产品主要为大豆,以及油菜子、棉花和玉米。

  总之,转基因走向大众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对科学家和媒体都是一个考量。科学家要有科学普及的能力,通过讲解和沟通来“揭秘”转基因技术;媒体要秉持客观理性的立场,搭建好科学与公众之间的桥梁。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

 

 

编辑:水灵

关键词:转基因 技术 讨论 理性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