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中国考古01号”首航南海 考古发掘水下文物

2015年04月13日 10:08 | 作者:杜颖 陈蔚林 | 来源:海南日报
分享到: 

2015年4月12日,人称“中国考古第一船”的“中国考古01号”“停靠在文昌清澜码头。宋国强摄

2015年4月12日,人称“中国考古第一船”的“中国考古01号”“停靠在文昌清澜码头。宋国强摄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西沙群岛2015年度水下考古工作于今天起正式启动。经过2年多时间的精心筹备,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西沙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发掘、金银岛一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调查拉开帷幕,启动仪式今天下午在文昌清澜港举行,此次水下考古既是国家文物局2015年重点水下考古项目,也是我省继2008年华光礁一号沉船打捞之后在南海水下考古领域中的又一次重大迈步。

 

  考古发掘水下遗留清代建筑石材

 

  西沙群岛2015年度水下考古由省文体厅、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三沙市人民政府共同组织实施,考古作业范围为永乐环礁海域。经过三方的紧密配合和充分准备,今天下午,由25名队员组成的西沙群岛水下考古工作队搭乘以“中国考古01”号为母船的船队从文昌清澜港正式出发,将进行为期45天的考古发掘。

 

  我国先民自古以来在南海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西沙群岛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必经之地,遗留下大量的历朝历代的水下文化遗产。根据考古队前期摸底调查统计,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和金银岛一号沉船遗址遗留有大量清代中期石质建筑构件与石雕件,从已经掌握的材料推测,应当是当时移居海外的先民,为在移居地修建房舍、祠堂、庙宇等而在国内订制的建筑材料,由于运送船只失事而遗留在该海域。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分布面积约100米X200米,水深2至7米,距珊瑚岛距离约2000米。金银岛一号沉船遗址分布面积约150米X300米,水深3至9米,距金银岛距离约2500米。

 

  协助打击盗掘盗捞水下文物行为

 

  此次启航,排水量900吨的“中国考古01号”考古船首次亮相文昌清澜港,作为我国第一艘专业考古船,此次西沙考古也是其远海的首次航行。此前,该船在辽宁丹东等海域对甲午海战水下文物考古进行过打捞试航,其装备的360度舵桨系统,以及船上设有的实验室、设备室、高压氧舱等为西沙考古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此外,除该母船外,船队还配备了4只辅助船舶参加考古工作,也是海南历年水下考古工作力量最强大的一次。

 

  本次考古工作队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广东、福建、海南、广西、浙江等省区的专业人员组成,这支队伍还将协助执法部门在西沙海域开展水下文化遗产执法巡查活动,打击盗掘盗捞水下文物行为,在考古过程中除沉船发掘和调查外,还将对甘泉岛唐宋居住遗址以及海南岛周边海域的水下文物遗存资源进行调查。

 

  专家解读

  水下考古专家赵嘉斌:“此次考古或将证明海南在海上丝路的重要地位”

 

  2015年4月12日,再一次见到赵嘉斌,他在考古队辅助船甲板层自己的房间里做着出发前的最后筹备。在没有“中国考古01号”之前,这艘吨位不大的辅助船伴他披荆斩浪赴西沙,在8年前见证了他在华光礁海域的沉船打捞全程。

 

  8年前,全程参与西沙华光礁一号沉船打捞工作的赵嘉斌,再度以队长的身份出现在2015年度西沙水下考古队的队员名单之列,无疑为此次沉船发掘带来了更大信心。

 

  作为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赵嘉斌是我国水下考古研究的权威专家。对于此次发掘他有着清晰思路:“两处遗址点均为清代中期福船,此次发掘对象主要为石质建筑构件,与华光礁一号沉船打捞所不同,目前没有发现保存下来的木质船,所以打捞只涉及水下遗物,这与该海域礁盘环境构造有很大关系,分析认为,木质船板在漫长历史中很可能已被分解,因此保存下来仅有石雕石像等。”

 

  在这一次打捞方案制定中,因为有“中国考古01号”船舶的鼎力支撑,很多过去打捞中难度系数较大的问题得以迎刃而解。比如考古队到达金银岛和珊瑚岛海域沉船遗址点时,可在现场进行测绘测量,然后根据海域情况进行精细布设,再由队员潜水提取,打捞上来的文物可以在“中国考古01号”船上进行初步保护:淡水浸泡和防腐处理。随后,提取打捞的沉船文物会被整体运送到海南岛,再根据国家文物局与海南省文物局的工作安排进行修复研究。“可以肯定的是,打捞沉船遗物最终绝大部分都保留在海南岛,国家文物局会提取很少量部分带回北京,复原和研究基本都在海南完成。”赵嘉斌说。

 

  因为发掘对象均为石质构件,是不是意味着跟过去华光礁沉船打捞的瓷器、铁器相比,操作难度降低了呢?赵嘉斌认为不是,反而认为打捞的难点恰恰因为它是石器。“经过初测,此次石质构件多为石像石雕石刻,初步判断是中国船舶运往东南亚地区用于祠堂、庙宇等建设所用,每一个构件都有数百斤重,因为处于礁盘水深很浅的位置,没有机械可以起吊,所以多数情况下要采用人工方式打捞,而潜水队员本身又吸氧、负重,操作难度非常大。”

 

  虽然已具有丰富的沉船打捞经验,但赵嘉斌也坦陈,过去对石质构件打捞研究并不多,只有小型的石枕、碇石等,而大型石质构件出现在清代沉船的船货之中,说明这一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系并未衰落,反而依然有着紧密的联系,华人在东南亚地区的长期居住,形成了相对固化的文化传统和宗教形式,他们需要从中国本土引入构件进入东南亚。“当然,在初测中,永乐环礁也发现了少量的瓷器标本,但目前还无法确认这些瓷器是否与珊瑚岛金银岛沉船有着必然的联系,毕竟在这一海域,水下遗存有着多达数万平方米的散布,推测具有必然性尚有一定的难度。”

 

  “西沙群岛2015年度考古工作是国家文物局的一次国家层面的规划,它也具有几个标志性的意义:一是在南海水下沉船打捞对象中一种延续性得以体现,过去我们关注的水下文化遗存主要集中在宋元时期,那么今明两年的研究重点放在了明清;二是国家考古目光也渐渐开始关注海南岛,过去研究中,船只建造也好,船体本身也好,多是福船和广船,打捞的瓷器中最多的也是来自福建、广东和景德镇,而伴随着西沙群岛2015年考古工作的展开,视角逐步推移,也把海南岛本岛和四周海域作为研究重点,在海南岛周边海域开展调查已有专业队伍和专门的经费保障。”

 

  赵嘉斌认为,2015年度西沙考古的重大意义还在于,近年来海南岛也陆续发掘了一些新遗址点,通过与西沙海域打捞构件进行对比,倒推海南岛本岛的产品中的一部分也曾经用于海上贸易和交换,这表明,海南岛或许在古代并不仅仅是北方船舶的补给点,也可能是船舶货物的补充地,进而推测海南岛在海上丝绸之路上与东南亚国家有着更为紧密的关联,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无疑,在任何情况下,中国古代船舶面向外海的补给中,最后一次补给地一定是在海南岛四周,对于这一论证已呈现出很多线索,都有待今年考古中加以验证,对于海南岛在海上丝绸之路存在的意义和位置,通过此次考古,都将有新的解读。”赵嘉斌说。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中国考古01号 首航 南海 考古发掘 水下文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