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闻逸事藏闻逸事

被唤醒的古代沉船:海上丝绸之路的真实见证

2015年04月14日 13:19 | 作者:白頔 | 来源:中国文物网综合
分享到: 

  水下沉船的价值,最为人所看重的其实并不是沉船上的那些穿越时空的宝藏,而是在于沉船可以还原历史,在于沉船上的器物所蕴藏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尤其是对海上丝绸之路沉船的打捞和发掘,更可以让现代人深入了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及演变。而这些沉船也往往被当成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为真实的见证。下面就请您跟随小编一起来揭开曾经沉睡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那些古代沉船的神秘面纱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哥德堡号:从财富之船蜕变为友谊之船

 

  1738年,瑞典东印度公司斥巨资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哥德堡号”,开始了瑞典和中国之间的海上贸易。哥德堡号”每次航行需要1年半至2年时间,“哥德堡号”在6年间共进行了3次以中国为目的地的航行,将大量的中国茶叶和瓷器运回瑞典。

 

  1745年1月11日,“哥德堡1号”从广州启程回国,船上装载着大约700吨的中国物品,包括茶叶、瓷器、丝绸和藤器。当时这批货物如果运到哥德堡市场拍卖的话,估计价值2.5至2.7亿瑞典银币之间。8个月后,“哥德堡1号”航行回到离哥德堡港大约900米的海面时,突然船头触礁沉没,正在岸上等待“哥德堡1号”凯旋的人们眼巴巴地看着船沉到海里,幸好事故中没有人员伤亡。从沉船上捞起了30吨茶叶、80匹丝绸和大量瓷器,在市场上拍卖后竟然足够支付“哥德堡1号”这次广州之旅的全部成本,而且还能够获利14%。后来,瑞典的东印度公司又建造了哥德堡2号继续开展至中国的贸易。没想到这艘船最终依旧难逃沉没的厄运。

 

  1995年,在一片空荡荡的码头上,重建“哥德堡号”的工程悄然开始了。10年之后,“哥德堡号”终于再次驶入了海上丝绸之路。2005年10月2日清早,一艘被命名为“哥德堡3号”的瑞典仿古船正式远航中国。2006年7月18日上午,“哥德堡3号”胜利抵达广州港。“哥德堡3号”的这次重返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行不再是盲目的冒险和财富之旅,而是一次体验、求知、和平友好的海上旅程。

 

图片来源于网络

 

  黑石号:满仓皆为唐朝货的阿拉伯沉船

 

  “黑石号”是一艘著名的阿拉伯沉船,它沉没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因为在出水的长沙窑瓷碗中有唐代宝历二年的年号,宝历二年为唐敬宗年号(826年),所以沉船的年代被确认为9世纪上半叶。

 

  打捞时,黑石号的船体基本保存完整,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阿拉伯沉船,它的发现和打捞,证明了在唐代,中国和阿拉伯地区,已经存在直接的海上陶瓷贸易,这是“海上陶瓷之路”的直接证据。1998和1999年间,德国“海底探险公司”将“黑石号”打捞出水。从2002年开始,我国国内的上海博物馆、湖南博物馆、扬州博物馆等都提出了购买意向,而新加坡、卡塔尔、日本等国的博物馆也表达了购买的意愿。但是,打捞方提出“必须整体购买”的标的,并开出4000万美元的高价,当时折合人民币3亿元。此时,新加坡的“圣淘沙”机构抢先购买了打捞文物的展览权,随后筹措3000余万美元全部购得这批出水文物,2005年所有出水的“黑石号”文物分批完整落户新加坡。

 

  在这艘满载货物的阿拉伯沉船上,发现了67000多件文物,基本上都是中国制造,其中98%是瓷器,另外一些是数十件精美的金银器和铜镜等器物。“黑石号”上的瓷器主要有瓷碗、执壶、杯、盘、罐等生活用器。而三件完好无损的唐代巩县窑烧制的青花瓷盘更是引起陶瓷界的轰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

 

  碗礁一号:运载康熙时期外销瓷的清代沉船

 

  碗礁一号是2005年6月被我国福建省渔民在平潭碗礁附近捕鱼时意外发现的一条清代康熙年间的沉船,同年的7月6日,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沉船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命名为“碗礁一号”。碗礁一号就是因为船上装载着康熙时期的瓷器而被认定为清代早期的沉船。碗礁一号出水的15000件文物,隐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首先,这是一艘运载外销瓷器的船舶。因为船上发现了许多带盖的高足杯和精美的咖啡具,这些器型具有明显的异国情调。其次,碗礁一号的沉没地点说明了,福建平潭附近有中国清代贸易港口,是福州还是泉州,还有待于证实。第三,这艘船沉没的原因是触礁。所谓“碗礁”,就是平潭海域一些碗状暗礁,这里的风浪和海流往往会使过往的船只因触礁而沉没。第四,出水的瓷器多数是青花瓷器,也有不少五彩瓷器。青花瓷从其胎釉、发色来看,应该是景德镇窑的产品。而五彩瓷,因是低温烧制的釉上彩,所以出水后,表面多有剥落,这种自然剥落,将成为鉴定海捞瓷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五,出水的康熙瓷器,表面晶莹光亮,打破了习惯所述的古代瓷器的表面光泽。第六,出现了简化字,这也使一些资深陶瓷鉴定家们感到不可思议。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南海一号:宋代对外贸易史的最佳见证

 

  南海一号是一艘宋代木质尖底船,它全部装载的文物约有60000件,其中已经发掘整理了金、银、铜、铁、瓷类文物4000多件。与碗礁一号的陶瓷器相比,南海一号的文物年代更久、窑口更多,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也就更被考古学者所重视。

 

  “南海Ⅰ号”现已出水2000多件完整瓷器,品种超过30种。这些瓷器窑口众多,有福建的德化窑白瓷、河北的磁州窑的瓷器、江西的景德镇窑的影青瓷和浙江的龙泉窑的青瓷等宋代的著名窑口瓷器,其中许多都是可以评为国家一级或二级文物的陶瓷精品。特别可贵的是,出水瓷器中不少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格,显然这些是宋代接受海外订货“来样加工”的产品。当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还在为外贸的形式争论不休时,我们的祖先早在数百年前就已经接受“来样加工”这种外贸形式了。

 

  南海一号的价值虽然在于它所承载的文物,在于被打捞出水的瓷器,然而,南海一号的价值更在于它本身,在于它整体的文物价值。“南海一号”对于研究海上陶瓷之路、研究我国的陶瓷史、研究我国宋代的社会生活,研究我国宋代的造船技术、研究我国的对外贸易史和研究我国宋代的对外交往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南澳一号:揭开明代贸易船队秘密的钥匙

 

  继“南海一号”之后,“南澳一号”的发掘打捞成为中国考古事业的又一大里程碑,填补了中国考古学学术领域的多项空白。而对于众多考古迷来说,感兴趣的除了不断出水的文物外,当然还有沉船本身。

 

  南澳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历史上就有“郑和七下西洋,五经南澳”的记载。郑和下西洋所乘船只究竟有多大、构造如何,迄今为止学术界仍争论不休。“南澳一号”船体出水后,有助于研究明代晚期海船的发展脉络,进而找到打开明代早期郑和船队所乘船只秘密的钥匙。

 

  自2010年4月初开工至今,“南澳一号”已出水可复原文物近2000件,大多是青花瓷器,主要类型包括青花瓷大盘、碗、钵、杯、罐、瓶等,还有釉陶罐、铁锅、铜钱及铜板等。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称,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出现时主要是满足皇帝、贵族等上层统治者对海外奇珍异宝的需求,运输的是一些高档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南澳一号”出水的文物说明,当时的海外贸易已进入民间生活,成为沿海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华光礁一号:中国首次远海水下考古发掘的沉船

 

  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位于西沙群岛永乐群岛南部华光礁礁盘内侧,1996年由渔民发现,1997年曾遭到非法盗掘,沉船遗址破坏严重,1998-1999年做过一次初步调查和试掘。2007年3-5月、2008年11-12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组织,再次开展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的发掘工作,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完成沉船遗址的全面揭露,围绕遗址中心布设2米见方的探方,逐层、按探方清理船内遗物,总发掘面积约370平方米,并完成了船体全面测绘;第二阶段,主要是船体发掘,对船体构件进行编号测绘,分解提取运回博物馆进行脱盐、脱水保护处理,还采集各个部位船板、艌料、珊瑚砂等近百个不同样品进行鉴定和测试,以全面获取船体及其保存环境等信息。

 

  华光礁一号沉船出水遗物近万件,有瓷器、铁器、铜镜、铜钱等,瓷器有青白釉、青釉、白釉、酱釉等,器形主要有碗、盏、盘、碟、盒、执壶、瓶、罐、瓮等,其产地有景德镇窑、德化窑、磁灶窑、闽清窑、南安窑、松溪窑等,年代属南宋时期。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的发掘,是中国第一次开展的远海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其取得的丰硕成果,为研究宋元时期的造船技术、海外贸易史及外销陶瓷器提供了一批非常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 古代沉船 宝藏 发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