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人才“贫血”基层医疗困境待解

2015年04月15日 09:48 | 作者:刘喜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才匮乏,已成为国内基层医改面临的共同难题,这直接制约了医院的服务能力。为了解基层医院在改革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难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的“卫生三下乡”(三下乡:即有关文化、科技、卫生方面的内容知识让农村知道)活动于3月24-26日来到安徽舒城展开相关调研。调研中委员们了解到,在舒城,因为县域医院医务人员不足导致的医院服务能力不到位,居民县外住院比例达30%以上,一半以上的新农合住院补偿基金流向县外医疗机构。

 

  3月下旬的安徽舒城,天气乍暖还寒,油菜花已经开得很是绚烂。

 

  这座拥有100万人口的城市,地处安徽中部,江淮之间,大别山东麓,它集山区、库区、大别山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巢湖生态屏障及水源保护区于一体。

 

  舒城,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是全国政协的定向扶贫县。为了解基层医改的实际状况,3月25日,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卫生三下乡”活动来到舒城县人民医院,并就基层医改的话题召开了座谈会。

 

  “来到这里,是想听听大家最真实的声音,你们在参与并感受基层医改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实际困难?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黄洁夫开门见山,直奔座谈会主题。

 

  “其实,最大的困难就是‘人’‘财’,较之财力困难,人才的困难更大。”舒城县人民医院院长邹道富的概括,同样言简意赅。

 

  数据:

  半数新农合基金外流

 

  床位不足,直接折射的问题是医院的服务能力不足。这一点,在舒城各级医疗机构都有很明晰的体现。目前,舒城县拥有县级医院2家,县级医院床位每千人口1.1张,低于全国和全省水平。

 

  舒城县中医院院长赵康友还用数据做了详细说明。

 

  “在舒城的100万人口中,87万是农业人口。去年省新农合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舒城乃至安徽全省,县外住院比例达30%以上,一半以上的新农合住院补偿基金流向县外医疗机构。也就是说,至少30%的患者不在舒城县内看病,他们宁肯舟车劳顿去相对更远的医疗机构。”

 

  这种患者“外流”的状况,显然是舒城县域医院的“损失”,也明显加重了患者的就医负担。对赵康友而言,半数新农合基金外流,不管是对县人民医院还是中医院,都是沉甸甸的压力。

 

  “医院床位不足,与医院占地面积较小、没有发展的空间和余地相关,同舒城距离合肥较近的地理条件相关,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县域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薄弱,不能满足县域内居民的医疗需求。”赵康友剖析原因。

 

  众所周知,决定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分别是医院的硬件设施水平和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较之硬件设施的能力提升,人才能力的提升要困难得多。这不仅需要医院有足够数量的医务人员来保证患者能看得上病,还要求医院能给医生提供可供上升的发展空间以提高医生的水平,从而保障医生能看得好病。

 

  “舒城作为革命老区兼贫困地区,较之发达省份和地区,不管是薪酬待遇还是医务人员自身的成长空间,都处于明显劣势。也因此,医务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的现象突出,人才匮乏成为舒城县各级医疗机构最亟待解决的问题。”邹道富强调。

 

  问题:

  人才招聘,医院缺乏“自主权”

 

  为提高医院的接纳能力,舒城县人民医院在2014年9月实现了整体搬迁。为解决规模扩张后所需的人才问题,舒城县人民医院在2014年春、秋两季各启动了一次大型的人才招聘(一般情况下,医院每年在春季启动一次大型招聘)。但即便如此,也没招满所需人员,尤其是临床紧缺的专科医生更是空缺严重,比如影像、麻醉等专科人才。

 

  现在,又到了医院招聘的高峰季节,邹道富和赵康友的心里都在打鼓,感觉还是会“招不满”,也因此有点“埋怨”现行的招聘政策。

 

  “医院作为事业单位,根据国家人社部的要求,每个招聘岗位需要按照1:3的报名比例来录取,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职位只有1个人报名,即使报名者恰好符合医院的招聘条件,因为没有达到报名比例,这个职位也会被取消。”邹道富认为,这种政策“很不适合老区的基层医院”。

 

  这一点,赵康友同样深有体会。“目前医院招聘什么人、聘多少都不由医院决定,但病人来医院看病是找医生,而医生不足,医院的学科不强,最终必然影响医院的服务能力。”

 

  人才类型,也是制约舒城县域医疗机构人才引进的重要门槛。

 

  “医学是临床实践较强的学科,而人才的划分,从学历上讲,有电大、夜大和统招本科等差别,虽然都是本科学历,但根基差得很远。而在我们招聘的时候,关于临床和学历类型的要求等条件是不能写入其中的,这也经常导致我们招不到想要的人,或者招来了不合适的人。”邹道富说。

 

  比较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的人才短缺程度实际上更加突出。

 

  以舒城县南港镇中心卫生院为例。该院现有医务人员56人,编制30多个,医务人员大都是上世纪80年代卫校毕业的中专生,此后几乎没再经过系统的培训学习,医疗水平很有限。在2014年之前,该院的手术基本全部停止,年住院人数仅为80余人。不仅如此,在现有的医务人员中,30~40岁的主力临床医生只有2名,40~50岁的医生3名,其余均是50岁以上面临退休的人员。

 

  “并且,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大都是死水一潭,在这种体制下,新人进不来,因为缺乏激励机制,在岗的医务人员又没有动力去提高自身能力,多种因素结合造成整个医院的临床水平都很难提高。”南港镇中心卫生院院长王进春表示。

 

  回应:

  短板补齐需综合配套

 

  医院的服务水平和能力,直接决定着医院收治患者数量的多少,患者数量进而又影响着医务人员能力提升的空间。

 

  “因为,医生和其他职业不同,必须在丰富的临床经验基础上提高,如果医院患者太少,医生在这里得不到锻炼,就失去了自身成长发展的机会,那么结果要么是医务人才的荒废,要么是跳槽,这对医院和个人而言,都是很可惜的。”黄洁夫表示,自己也是历经千万台手术成长起来的,在年轻的时候每周负责二三十张病床是常有的事儿。

 

  为了突破人才困境,安徽作为全国综合医院改革的试点省份,也做了诸多尝试。比如在全国首创了基层医院医务人才专用的职称晋升评比制度。

 

  据安徽省卫计委副主任武琼宇介绍,从今年开始,在安徽,基层医院医生的职称晋升取消了之前必需的论文条件,医生只要在临床上做出业绩,就可以直接申请职称晋级。对于副高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选择将编制留在县里而去乡镇卫生院执业,乡卫生院的医生也可以带着编制到县级医院执业,或保留在乡镇卫生院的编制到村级卫生所执业。“这种打通了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人才通道,不只是对医务人员的鼓励,也有利于不同层级医院之间的帮扶。”

 

  但即使已经在稳定发展中初见成效,基层医改的人才“贫血”问题仍是一项宏大工程。武琼宇也坦言,至今,基层医院的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人员编制与岗位需求不匹配,三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支援帮扶还流于形式,上级医院拿出来的治疗方案在下级医院很难实施等问题,依然是基层医改的重要难题,还需要多项政策综合配套来解决。

 

  “其实,舒城县域医疗机构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人才困境,并非只是个例。在全国的基层医疗机构中,都面临着同类问题,发达地区也不例外。安徽作为综合医改的试点省份,为吸纳稳定医务人才所做的探索,值得肯定,但还需要加大力度实施。只有医院的人才足量到位了,医院的服务能力提高了,患者才会信赖并选择家门口的医院,医患之间也才能进入良性的循环发展。”座谈会的最后,黄洁夫总结表示。

 

 

编辑:赵彦

关键词:卫生三下乡 基层医改 新农合基金外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