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好声音 好声音

叶日者:增进医患沟通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015年04月20日 15:24 | 作者:叶日者 | 来源:民建中央网站
分享到: 

原标题:增进医患沟通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据卫计委统计数据,2013 年内我国各大中小城市约发生 7 万起医疗纠纷。医生和患者这对本该并肩战斗、互信互助、共抗病魔的伙伴,如今却大有冤家对头的意味,彼此提防、互相猜忌取代了医患间本该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基本特点。

  出现医疗纠纷的原因是多样的,大致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 医疗体制原因。医疗卫生走向市场化,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大幅度下降,医疗卫生资源短缺,供需出现矛盾,导致 “以药养医”现象十分严重,“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由此产生。再者,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医疗卫生保障机制的不健全,患者申诉、维权渠道的不通畅

  第二,医患双方原因。医院、医生的趋利行为,对医疗职业道德建设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没钱不治病”、拿“回扣”、收“红包”等现象严重扰乱了医疗行业的职业道德,加重患者的负担,降低患者就医的满意度,医患矛盾增加。而患者由于缺乏医学专业知识,一旦出现不良现象,就认为医疗效果不符合自己的预期,进而对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产生不满或对抗的矛盾。

  第三,媒体原因。当前媒体过度聚焦于医患关系事件中的恶性案例,在未经仔细调查就不负责任地发出报道,甚至为获取轰动效应,故意炒作新闻、制造假新闻等做法,破坏了医患之间尤其是患方对医方的信任,极不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以2010年7月28日《南方都市报》“疑少送红包产妇肛门被缝”这篇新闻为例,当这个事件被报道以后,立刻引发其他网络、电视、平面媒体的转载,并纷纷采用了诸如“产妇肛门被缝”、“助产士索要红包”骇人听闻的报道标题,让“缝肛门事件”迅速传遍全国,从而引发公众对事件主人公助产士张吉荣的批判。而事实是,产妇的肛门并未缝住,助产士只是做了一个是“缝扎痔疮出血点”的小手术,而不是“封闭肛门”。

  综上分析,医患冲突的原因有社会转型、体制变革、道德失范、利益冲突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但笔者认为,医患之间的诚信危机是医患冲突的根本因素,患方不相信医务人员的医德与技术,而医务人员也没有很好地履行、告知和沟通义务,甚至怀疑患者就医的目的和动机。

  为什么会出现医患之间不信任?笔者认为,医患信任矛盾作为一个普遍性的矛盾,古皆有之,扁鹤见蔡桓公、曹操头部顽疾终不治而亡等等事例。医学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患者不可能掌握,只能依赖医生,此时就易产生矛盾,患者认为医生对自己不重视,一堆的检查是乱开药,没有什么必要等,而医生则认为自己已经做到了全部该做的。比如我们经常挂号排着长队,好不容易轮到自己了,结果却被医生三两分钟打发出来了,面对一堆的检查化验单,我们有怨言,却又不得不依赖医生。同时医生也有苦衷,病人多,工作任务重,中间没有休息时间,不可能每个病人都花半小时去详细解释等。

  信任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基础是沟通,医患沟通的缺失是造成当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疗纠纷日趋增多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改变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必须大力加强医患沟通。医患沟通是指在医疗实施过程中,医生为了给患者治愈疾病,满足患者的生理健康需求,在诊治过程中围绕着诊疗、健康等一些相关因素为主题,以医生为主导,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正确地指引医生为患者治疗伤病,使医患双方形成共识并建立信任合作关系,最终的共同目的是达到维护人类健康、促进医学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患双方良好的沟通对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和双方的身心健康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笔者长期关注医疗领域,对理论和实操有一定认识。笔者认为要改善医患沟通,必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医生的沟通技巧层面。包括医患间的语言沟通和非语言共同。诊治过程中,医生对医护人员的用语也会给病人留下深刻印象,语言沟通时首先要称呼得体。在医患交流的过程中,称呼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双方交流的一个基点,合适的称呼会给病人留下不错的印象,在后续的交往中,患者就能很好的尊重和信任医护人员。其次,语言沟通时要善用职业性口语。它包括以下几类:(1)礼貌性语言。(2)保护性语言。(3)治疗专业性语言。再次,语言沟通不仅要专业性,还要通俗易懂。专业性表现在医学知识要有理有据、不模棱两可,表达准确;同时还要注意不机械地生搬硬套,医疗语言要简明易懂。

  非语言又称体态语言,在日常生活中,非语言能够表达出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信息,有助于提高医患之间的沟通效果,能使医患关系转变的更融洽。在临床工作中,如果能善于运用非语言交流,那么对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则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非语言沟通包括手势、面部表情、体态、位置等等,这些都需要引起医生的注意。

  其次是医患沟通中的伦理关怀。作为医患关系的主导方一医方,应该在良心和职业责任感的作用下,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为患者进行诊断、治疗,为患者解除病痛。同时为病人的检查、治疗等均出于医疗的需要,而非经济利益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医方有责任和义务将患者的病情、医疗风险、医疗费用告知患者,由患者作出决定。作为患方,具有如实陈述病情、接受医师意见和积极配合治疗的道德责任。在医师采集病史过程中,患方应如实陈述,甚至包括个人的隐私。在治疗过程中,应主动与医师进行沟通,自觉接受医师的指导意见,遵从医嘱,配合治疗。

  总之,加强和改进医患沟通中伦理关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医生的医德情感和沟通能力。医生应该对病人有同情心、责任感、关怀感、尊重感,要充分尊重患者的权利,体恤患者困难和痛苦,尊重患者自己的想法,让患者彻底消除对医院的顾虑,从而让患者获得身心健康。

  最后是构建和谐医患沟通的机制。可以建立特需服务制度,比如建立门诊特需服务,在门诊,设立特需服务门诊处,对特需服务患者实施一条龙全过程无间隙的服务。建立病房特需服务,一是星级宾馆化病房,环境优雅、舒适,很适合患者的休养;一是家庭式病房,病房的设计体现了家的氛围。患者住院后,实行全程优质服务,取消陪护和送饭。

  建立让患者选医生机制。“患者选医生”有利于让患者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从医院的介绍当中,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仔细了解医生的背景知识,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医生。这样的制度能够让患者掌握主动权,对他们的病情有更详细的认知和了解。这种制度的施行也有助于医生时刻鞭策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自我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需要一部相对比较规范的相关法律法规。比如可以起草《医患关系法》或者颁布实施《医患沟通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完善,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人权和民生,改变现行医疗领域法律法规层次效力低、内容规定笼统、可操作性差、比较散乱等特点。

  在电视剧“心术”中,曾说到医生救人治病须有三重标准:第一是治病救人。第二是人文关怀。第三是进入病人的灵魂。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需要的是社会的发展进步、精神文明的发展以及个人素质的提高。

 

编辑:孙莉姗

关键词:民建 医患 患者 沟通 医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