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理论文件>委员主体作用委员主体作用

引导政协委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2015年04月29日 08:47 | 作者:洪锦华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俞正声主席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提出,要坚持协商于民、协商为民,充分发挥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团结各界的重要作用,使协商更好地反映各界群众意见,使党和政府的决策更符合群众愿望并为群众所理解,努力让群众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贯彻俞正声主席讲话精神,政协要充分体现“实、重、特”三个字,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在政协活动中的有序政治参与,积极引导委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实”在协商上让政协走近群众

  让群众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要“实”在协商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涉及一个地方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这个地方的人民群众中广泛商量;涉及一部分群众利益、特定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这部分群众中广泛商量;涉及基层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基层群众中广泛商量。人民政协是专门协商机构,政协组织在基层协商民主中发挥积极作用,对搞好基层协商民主关系重大。但由于街道、社区没有政协的基层组织,政协需要进一步探索参与和推动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的渠道和方式,在基层协商民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实践中,扬州市政协精心选择与基层单位、基层群众利益攸关但切口不大的议题,把协商会议开到基层,把协商活动放在基层。如围绕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在食品产业园开展的协商,围绕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在社区进行的协商,围绕整合提升农村健康服务资源在乡镇进行的协商,分别邀请与课题相关的党政部门的同志、委员和专家学者,与基层单位、群众代表面对面交流。围绕以上议题汇总形成的部分协商意见,在今年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民生“1号文件”相关项目中得到了吸收和采纳。

  “重”在参与上让群众走近政协

  让群众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要“重”在参与上。让群众走近政协,最直接的就是尽可能让更多的群众参与政协重要的协商活动、重要的调研视察活动、重要的民主评议活动;最关键的就是要选择更接地气的协商议题、调研视察课题和评议、论坛等活动主题,最大程度地引起群众的共鸣;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快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畅通人民群众参加政协调研视察和协商监督活动的渠道,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打牢建言献策的群众基础。

  去年,扬州市政协就“宜居宜游宜创”主题举办的政协论坛,一改多年来的组织形式,从会议室搬进了演播厅,从单一的政协委员参与扩大到社区工作者、市民、外来旅行旅游者、创新创业者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了人民政协联系面广的优势,提高了协商实效。

  基层委员处在工作第一线,了解地方情况,熟悉百姓诉求,借鉴他们的独到见解和鲜活语言,能让意见建议更接地气。为此,市政协制定了邀请基层一线委员和基层单位、群众代表列席常委会议和主席会议的相关规定,确保每次重点协商有6至8名基层委员和群众代表参加。另外,在对重要民生工程和重点提案开展的视察督查活动中,市政协酌情邀请基层单位和群众代表参加,努力推动各界各阶层群众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

  “特”在界别上让委员深入群众

  让群众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要“特”在界别上。政协委员是各界别的代表人士、各行业的精英人士,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联系和代表着本界别的广大人民群众。要鼓励和组织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贴近本界别群众,认真思考和梳理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映各界群众的意见诉求和批评监督。要搭建好平台,让委员在关键时刻顶得上去、帮得上忙、管得上用,协助党委政府做好团结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这篇大文章。

  扬州市政协已经连续9年开展“界别活动周”,形成了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和完善的运行机制,成为密切与群众联系的特有履职品牌。每年的5月,全市两级政协都要开展近100场集中性的联系基层和群众的界别活动,座谈讨论、调研协商,汇聚共识、建言献策,并就形成的意见、建议与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协商,每年的活动都取得了明显成效。面对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在强化集中开展联系群众活动的同时,更多地开展经常性的联系群众活动,在识民情、接地气中拉近政协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作者系江苏省扬州市政协主席)

编辑:付鹏

关键词:政协委员 政协 协商 政治参与 扬州市政协主席 洪锦华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