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再观察

2015年05月12日 17:21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再观察(三)

  (三)构建新格局

  ——引领新常态,实现“双中高”,是中国经济必须攀登的新台阶,是对意志和智慧的新考验

 

  步入新常态,前方并非一片坦途。

  从世界经验看,并不是所有后发型国家都能顺利完成追赶的艰巨任务。在前行的道路上,不乏“贫困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等拦路虎。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转换当口,尤其要注意提高对经济发展运行的把控水平。

  新常态下,“稳”是基本前提。

  新常态,并不是放任经济下行,而是要保持在合理区间,稳定在一个中高速增长的平台。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正处在从高速向中高速转换的关键期,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尚未完成,经济持续承压不可避免。”李伟说,我们必须确保经济不失速。

  稳,并不容易。经济在深刻转型,金融、地方债等一些潜在风险因素也会凸显,把握不好就可能踉踉跄跄,甚至有摔跟头的危险。

  中国经济体量巨大,如果形成惯性下滑,就会引发经济运行紊乱,甚至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今年4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把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作为发展是硬道理战略思想的内在要求。

  对当前经济增速的下行,一方面要看到有合理因素,无需大惊小怪;另一方面,对一些持续恶化的指标和趋势,如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连续38个月同比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低位运行等,也做到心中有数,守住底线,该出手时就果断出手。

  稳,更不仅是速度的考量。

  “当前速度虽然下来一些,但是就业稳、消费稳、收入稳,金融风险可控,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这是我们从更宽的视角加深对‘稳’的理解和坚持底线思维的结果。”杨伟民说,“今后,还要把稳就业、稳消费、稳预期,以及确保不发生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稳’的内涵和底线,在此基础上加快改革和结构调整。”

  新常态下,“转”是核心要义。

  转型,才能迎来重生。一家装备企业负责人说,为了寻找突破口,能想的招都想了,能看的地方都看了,日思夜想的都是要转型,但怎么转还是下不了决心。

  转型,是一场生死攸关的选择,需要对技术变革的敏锐认识和准确判断,更需要决策者的坚定决心和意志。

  一个企业如此,一个地方同样如此。

  按照国家去年的部署,为化解过剩产能、有效治理大气污染,河北计划到2017年压减6000万吨钢铁、6000万吨水泥、4000万吨原煤、3000万重量箱平板玻璃。这些硬措施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GDP和财政损失。

  河北省环境保护厅厅长陈国鹰列出这样一笔账:仅完成6000万吨钢铁产能压减任务,将造成2580亿元资产损失、影响557亿元税收收入,有60万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需重新安置。

  但这事关未来长远发展,“宁可伤筋动骨,也要脱胎换骨”。

  新常态下,“破”是必由之路。

  老难题需要找到新解法,旧束缚需要有新突破,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关键一招,破旧立新。

  言变法之利,必先知致弊之因。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提出转变增长方式是20年前制定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提出的设想,但20年来没有取得太大进展,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性障碍。

  行至今日的改革,已进入全面触及利益格局的时期,需要冲破部门利益、行业利益、地方利益的羁绊。

  “既得利益者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包括我们自己,改革之复杂,改革之难,就在这个地方。”经济学家华生说。

  “正确把握改革大局,从改革大局出发看待利益关系调整,只要对全局改革有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对本系统本领域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有利,都要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5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的重要论述,是以改革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最好注脚。

  新常态下,“创”是活力之源。

  今年3月3日,作为国家“一五”时期重点企业的中信重工机械公司和中科院自动化所在京联手,设立智能控制系统联合实验室。

  “过去依靠传统机械传动,今后趋势则是智能控制,依靠电子电力变频传动。”中信重工董事长任沁新以煤矿机械设备为例说,靠机械传动一秒钟才两、三米;而变频传动一秒钟则能达几十米。

  作为制造业大国,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但由于创新不够,总体仍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任重道远。

  如今,科技创新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的强大引领,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有一个竞争对手永远打不败,那就是发展趋势。”奇虎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说,新技术带来的创新正在改变世界、改变产业。“从传统商业到电商,再到O2O(线上到线下)融合。”

  经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当劳动、资本等投入要素对经济拉动不再提高时,就必须更加注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是要依靠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增强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令经济学家和企业家感到振奋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今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从一个角度凸显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方向。

  引领新常态,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催生新动能。

  新常态下,“进”是目标任务。

  此时,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5年时间,前进的脚步一刻不能停歇。

  进,更是一种主动作为的精神状态。

  新常态下的发展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需要对进入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量,这对企业负责人、政府官员乃至全社会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唯GDP,不是不要GDP;既要正确看待新常态的发展趋势,又要积极寻找提质升级的路径手段;既要避免不切实际的大干快上,也要避免胆小怕事的“为官不为”,更不能把新常态挂在嘴边、作为不干事的“挡箭牌”。

  经济步入新常态,观念需要更新,坐标需要定位,方向需要校准。

  新常态不是一时的调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状态,内涵与外延将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扩展丰富。这可能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也是一种长期的考验。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把稳中国经济发展巨轮的“主舵”,走稳经济新常态运行的“正道”,必将开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新格局。(未完待续)

编辑:水灵

关键词:新常态下 中国经济 再观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