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记·工作记·工作

75岁陆谷孙:编词典是和时间赛跑

2015年05月18日 11:16 | 作者:伍勤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5eefe01eb507435

 

  陆谷孙教授在“文革”期间被“贬黜”至词典编修组,其后却一生致力于编纂词典,1986年,在出任《英汉大词典》主编后,他承诺“一不出国,二不兼课,三不另外写书”,一直到1991年《英汉大词典》大功告成。《英汉》编完后,受到了林语堂先生和梁实秋先生既编纂了“英汉”又编纂了“汉英”的启发,在“虚荣心”作祟下,又“自讨苦吃”,投入了这部《中华汉英大词典》的编纂工程。然而十五年就像冷板凳,没有专业团队,所有参编人员全部是兼职。先生一提及此,便浩叹连连。4c9633e1a51ccc3

 

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

 

8d743f5834a0d93

 

梁实秋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

 

26d8a9f30fb0a81

 

林语堂主编的《当代汉英词典》。

 

  历时十五年,由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陆谷孙先生主编的《中华汉英大词典》终于在今年三月大功基本告成。这部词典被有些专家评价为“可能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词典”。它的收词量远超目前坊间常用的汉英词典,单字条目逾两万、复字条目逾30万,成语逾2万条、释义逾50万项。它兼收并蓄,兼顾古今、简繁,并有翔实的方言收录,例证亦庄亦谐,用陆谷孙先生的话,编词典要“脑洞大开”。

  约访前,复旦大学出版社的人员告知我年近八十的陆谷孙教授对应酬媒体采访有些力不从心,全程需要由《中华汉英大词典》的一位执行主编万江波老师陪同接受采访。我不禁对此番打扰感到有些忧心忡忡。然而到了陆先生家,白发苍苍的陆先生却显得硬朗且健谈,毫无想象中的“泰斗”架子,我的顾虑即刻便被打消了。两小时采访中,先生上海口音的普通话夹杂着英文,谈笑风生。先生在对话过程中频频提及现在头脑没有以前好用了,时间就像是侥幸“抢回来的(borrowed time)”。原来先生去年被送进“重症监护室”,出院后便马上重新投入词典的编纂工作。面对这项大工程的心态就像是和所剩无多的时间赛跑。

  汉英词典十五年磨一剑

  新京报:能不能谈谈英汉词典和汉英词典在国内的编纂和使用状况。

  陆谷孙:英汉词典似乎和汉英词典比起来更容易讨好一点。汉英一直以来条目比较少,包括梁实秋和林语堂编纂的条目都不多。从那时到如今词语扩展也非常迅猛,那时候编的词典也肯定不够用了。英汉在这些年更新的频率要高一些,而汉英词典编纂工作在好多年一直蓄势待发,最近的足本的词典是“文革”后程镇球的《新时代汉英大词典》,已经非常好了,例证很多,收词量少一些,古的比较少。后来还有吴光华的《汉英大词典》,但他的大部分是以科技词汇为主的。这本试图考虑到百科、词语等各个方面,在大众使用和查得率方面最后等读者检验吧。另外,汉英词典不只是编码,也是解码。在翻译工作上,一个词目的翻译可能有好几种。好的汉英词典要“打脑洞”,能够举一反三,帮助你遣词造句。

  使用汉英词典的翻译工作者或英文写作者的队伍也在扩大。目前可能正需要一部称手够用(查得率高)的汉英词典。

  新京报:这部词典主要面向外国人、中国人还是专业的翻译者?若是兼顾的话,能否谈谈都在哪些方面顾及这些人群的需求。

  陆谷孙:有时候你瞄准一部分读者,就难以取悦另一部分。要想兼顾,只能做到一定程度。

  编这部词典过程中脑子里还是不少想着老外的,因为最早编汉英词典的传教士真的非常有献身精神,服务对象就是外国人。所以我们编也一定要有非汉语民族的人作为对象。我觉得对外国人来讲,我们有闻必录这种收词条法有时是个缺点。他们不需要那么多词条,有时候他们见一条就要查一条,不一定有参见的联想。比如“白日撞鬼”,他见到形式可能是“白昼见鬼”,甚至“大白天见鬼”,而这些我们都收进去了。再有,外国人的中文熟练程度也不同,如果他很有中文修养了,那里面很多收录的东西他是不需要的,但初学的人可能需要。而面向的中国读者群,现在看来主要是专业翻译人员。

  新京报:汉英词典和英汉词典比起来似乎是少很多,汉英词典是否对中国文化和传统走出国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陆谷孙:不能说是“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这种宏大的意义,但是它肯定是外国人接触中国汉字、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百科非常重要的一个渠道。就像中国人使用英汉词典来了解那些词汇被解释出的意义和背后的文化一样。

  新京报:早年都是由外国人在编汉英词典,后来中国人才开始进入这个领域,你认为中国人和外国人编汉英词典各有什么长短?

  陆谷孙:其实就是源语言和目标语的区别。外国人目标语(英语)修养好啊,但有时候会出现对源语言的理解错误。

  这也和不同阶段国家的发展状况有关。在19世纪时,外国人希望了解中国,他们编词典便于自己使用,也有推广宗教的作用。而在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和文化越来越强大,就一般汉英词典而言,中国人自己编词典(不特指这一部的动机)就起到了对外解释的主动性。

  新京报:林语堂先生和梁实秋先生当年都是编完英汉词典又编汉英词典,你提到你是受到他们的启发开始了汉英词典的编纂。两位先生如何影响你?编这本词典的时候会参考哪些东西?

  陆谷孙:查林语堂的《当代汉英词典》比较多。上世纪70年代开始,已经有侨生带入这些词典,就看到了。而关于梁实秋的《远东汉英大辞典》,80年代时台湾远东集团的老板邀我修订那本,最后没有谈成,那时我还在搞我的《英汉大词典》。

  这部词典编纂参考了美国MRM语料库,香港的Livac词库,《现汉》、《汉语大辞典》,百科条目按照一些专科类词典如中医、传播、冶金、机械类等收录了一些。

编辑:罗韦

1 2 3

关键词:词典 陆谷孙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