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雨果逝世130周年 对雨果感兴趣的年轻人减少

2015年05月26日 10:35 | 作者:周怀宗 | 来源:北京晨报
分享到: 

  原标题:雨果逝世130周年 对雨果感兴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今年是世界文豪雨果逝世130周年,130年前的5月,雨果与世长辞,留给世界的是无数的经典,成为后人对于那个大时代认识的一角。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几乎横跨整个法国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世界上出产最丰富的作家之一。同时,他也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世界级文豪,著名作家哲夫说:“几乎读过书的人,多少都读过一点儿雨果的作品。”

  雨果这个名字,总是和文学经典、大部头等联系在一起,然而在今天,100多年前大部头的经典,已经很难得到年轻人的青睐。那么,究竟还要不要读雨果,如今的时代,雨果的作品又能带给我们什么?

  思想家和诗人

  作家、文豪,这是许多人对于雨果的认识。但实际上,雨果同时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雨果著作等身,小说仅是其中一部分,他的诗作、哲理论著的数量更多于小说。

  对于雨果,哲夫说:“他是世界级的大文豪,文学的巨匠,这毫无疑问,同时,他更是一位有思想、有怜悯、有爱的人,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写出如此伟大的作品。如果像今天这样,仅仅只是娱乐化的写作,是不可能写出《悲惨世界》这样的作品的。”

  物质的充裕对于人类来说,无疑会生活得更幸福,然而生活不仅仅只有物质。哲夫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在物质之外,还有精神上的追求,还有道德上的追求。就像冉阿让这样的人,他看起来是一个悲剧的主角,但却让整个故事充满爱的气息,同时还有对自我的反思、觉悟。冉阿让经历的苦难是那个时代千万人的命运的缩影,但珍贵的是,他在苦难中觉醒了道德的情操,对于过去的行为充满忏悔,并且一生为之赎罪,这在今天的许多人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怎么还有这么傻的人?”

  在苦难的命运中,雨果发现了道德的闪光,和精神的超脱,哲夫说:“一个人背负内疚一辈子,但所内疚的事情,在许多人看来其实并非多么大的过错,甚至有人不以为是过错。但实际上,正因为有这样的觉悟和自省,人类才是人类,人类社会才会变得更好。今天的人们,正是失去这些东西,正在失去爱的能力,爱、怜悯、宽恕、仁慈这些东西,是人的灵魂,没有了这些,就丢失了灵魂,就可能变成行尸走肉。”

  道德问题、精神问题,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体,哲夫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的人尤其要读雨果,读那些伟大的经典,没有了道德追求,失去了精神世界的社会很可怕。”

  为什么不读雨果

  几乎每一个人都知道雨果,甚至也知道他的代表作,不论是《悲惨世界》还是《巴黎圣母院》,抑或是《九三年》,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而且,不仅是书籍,还有影视广播等作品,传播更广。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还有一篇文章更加广为人知,《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封起初写给友人的信,后来发表之后,在世界引起巨大的反响,更引发了国人的认同,“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然而,在今天,对雨果感兴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能够真正读完一部长篇的也并不多,在这个快速阅读的时代,一百多年前的大部头经典,让许多人望而却步。谁都知道《巴黎圣母院》,但真正读完的没有多少。

  哲夫说,可能大部头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愿意花时间去读的年轻人少,可能和时代有关系,“许多人会觉得雨果书中的世界和现实生活离得太远了,因此没有阅读的兴趣,毕竟是一百多年前的作品,而且那个暴风骤雨时代的写照,在今天这个承平年代,看起来确实有点儿遥远。”

  但事实上,雨果的作品所承载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哲夫说:“雨果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大师,他的作品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和反思非常深刻,在今天,这样的精神和思想依旧有用。那个时代人们认为受剥削、受压迫、吃不饱穿不暖是痛苦,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昌明,当年的那些问题可能已经解决了,但新的问题依旧存在,其他的危机仍旧困扰着人类,因此,雨果的精神,并不过时,反而依旧是今天的人类所需要的。”

  过一种美好的生活

  不读雨果,和物欲的社会有关,和快速阅读的方式有关,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尤其需要雨果,需要重读他的作品。

  哲夫说:“其实真正读进去就会发现,其实并不那么难读,雨果的叙事能力极强,人物非常丰满,而且每每具有传奇色彩。他善于观察生活,同时又能把它升华到很高的程度,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无不代表着一种典型人物的形象,甚至比生活中的人物更加的丰满,更有代表性。同时,他既是诗人也是作家,同时还是一位思想家。他们那个时代的作家,创作时都有史诗意识,他们的作品像历史一样厚重,而不是轻飘飘的,事实上,正因为如此,这些作品才成为经典,流传下来。”

  经典并不过时,当年雨果时代的问题尽管已经消失,但新的问题依旧存在,因此,不论是对于社会的思考和批判,还是对于人性中那些美好东西的倡导,依旧是人类生活中必需的基础。

  哲夫说:“人类总是在发展,但危机并没有消失,只是换了形态而已。雨果时代的社会,压迫、剥削、战争、饥饿等等困扰着人们,一百多年后,这些东西可能不再成为大多数人的问题,但是新的问题产生了,环境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等。如果人类不能准确地掌握自己的位置,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日子同样会非常艰难。读雨果,会让人领悟到很多东西,获得巨大的收获,我们不能仅仅只过一种物质的生活,更需要精神的生活,同时,也需要对现在的生活加以反思,对自我的状态加以自省,发现危机,避免许许多多的错误最终危及到人类生活。世界靠什么支撑?是怜悯、慈悲和爱,100多年前的世界如此,100多年后的世界依然如此,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了吗?可能有些方面是,但也有些方面没有,比如环境、道德、精神等。”

  北京晨报记者 周怀宗

  真正的雨果

  雨果与中国读者的关系也一直都很紧密。一方面,在雨果的时代,欧洲曾经掀起中国热潮,而雨果本身,也创作过许多和中国相关的诗文,同时和不少中国人有友好的交往。另一方面,雨果处在一个动荡激烈的时代,而近代以来的中国,同样多灾多难,再加上雨果许多作品中对于中国的声援等,使得国人对于雨果的认同感很强。

  这些原因使雨果是进入中国最早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很早就开始被翻译成中文。但因为种种原因,在很长的时间里,这些翻译都是零星而散乱的。鲁迅、苏曼殊等都曾翻译过他的作品,苏曼殊曾有《惨世界》,虽然名为翻译,但实际上大部分都是经过再创作的,融入了许多中国的故事。

  文学作品以外,新的传播媒介对于雨果作品的传播也功效显著、不论是电影还是广播,都有雨果著作改编的作品,这些作品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哲夫说:“雨果作品的翻译很早就已经开始,也是比较全的,虽然全集出版得比较晚,但现在也有了。几乎所有读过书的人,多少都读过雨果,可见雨果对于中国读者的影响力。就我个人而言,雨果也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是一位文学的巨匠,作品的质量和数量都是首屈一指的,可能仅比巴尔扎克少一点。现在想来,那个大时代里,出现了这么多文学、思想的巨匠,还是有它的原因的。在今天,可能已经很难再出现雨果这样的作家了,更不用说成批量地出现。”

  不过,尽管翻译极早,传播极广,但事实上,因为时代的原因,许多人对于雨果的认识并不全面。哲夫说:“很多时候人们眼中的雨果,可能并非真正的雨果,在过去一百多年里,特别是那些动荡的年代,我们因为时代的需要,给雨果加上许多身份。所以,要对他有一个全面而真实的认识并不容易。我想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发现,他的思想、他的作品中,那种对于历史、现实、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批判。他对于他所处的时代,有非常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所以说他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这当中反思和批判以及对于一种道德和精神生活的提倡,应该是今天的人要学习的。”

  哲夫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会员、报告文学协会理事、环促会理事、环境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作品有《天猎》、《地猎》、《黑雪》、《黄河追踪》、《执政能力》等。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雨果 逝世 130周年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