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新常态下的“第一动力”在哪里?

2015年05月27日 22:52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上海5月27日电题:新常态下的“第一动力”在哪里?

  新华社记者

  英国《每日电讯报》近期一篇文章说,“随着中国心甘情愿地采取全面的深度改革措施,来构建一个增长稍缓但质优的繁荣社会,为了中国的未来和潜力,急需进行模式转换”。

  世界经济在换挡变速,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在更换“发动机”。传统的要素驱动渐至终点,新的动力源亟待重构。

  十八大以来,一盘创新驱动发展的棋局正在加快落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

  谋:从“第一生产力”到“第一动力”

  放眼国内,中国经济增速回落,传统发展动力减弱。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每1元的投资,新增加的GDP已降至0.13元,投资的边际效应不断递减。

  环顾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新一轮赛跑。德国提出“工业4.0”,美国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速度优势缩小,中国经济在后劲和质量上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当前中国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之一,就是在低成本优势逐渐减弱的情况下,通过科技创新,在被发达国家把持的高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上海市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周振华说。

  时间回溯到一年前。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习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

  科技创新的春天正在到来,而这种春天的感觉似曾相识。

  1978年3月18日,中国经历十年浩劫之后,首次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在讲话中旗帜鲜明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对于饱受打击迫害的知识分子和科学事业而言,人们说,科学的春天来了。

  此后,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瞄准世界高新技术前沿的“863计划”批准、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确立“科教兴国”国家战略……30多年来,中国的科技创新取得长足进步,有力支撑着经济社会发展。

  时至今日,中国经济又面临新课题。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依靠要素驱动和资源消耗支撑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历史机遇稍纵即逝,不容错失。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刘立说,要以突破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为主要目标,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作出实质性贡献。

  破:从管制、税制、体制到法制,全方位破除创新障碍

  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许多障碍需要清除。

  ——“管制”关。政府管得过多、过死,制约了创新创业的发展需要。传统的政府管理,都是按产业目录来实施的。在“互联网+”时代,跨界融合非常普遍,产业边界日益模糊,按目录管理已不能适应创新规律。

  天使投资人查立说,按照目前的工商管理规定,企业股权变更时,需要全体股东同时到场笔录和录像。初创企业的股权变更非常频繁,互联网企业的股东更是包括多名海外投资人,很难按要求同时到场办理手续。

  ——“税制”关。企业本应是创新的主体,但这个主体存在创新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的短板。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冯飞表示,在我国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方面,国内企业对研发创新的投入与国际先进水平有明显差距。比如工业机器人的专利申请,日本是21974项,中国是5917项。生物医药的专利申请,美国是52115项,中国是7017项。

  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原因有多方面,税制是其中重要原因。目前,国内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50%)的比例不高,研发投入的界定范围也比较窄。相比之下,新加坡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高达400%,法国则将日常管理费、行政费用也纳入合格研发费用。

  ——“体制”关。由于体制机制的障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不通、不畅问题突出,科研经费变成论文、报告容易,而研究成果变成可以生“钱”的产品很难。

  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部属院校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没有下放,华东某高校一项生化技术研究成果,按有关规定,经第三方评估为1000万元,但拟合作的企业只愿意接受600万元。若降价成交,须报有关部门批准,而重新报批需要时间,导致该项成果转化搁浅。

  ——“法制”关。一方面,我国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制度不够完善。我国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还在修订中,而美国的《拜杜法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出台,其中规定对政府资助的研发项目,允许高校、研究机构拥有专利申请权和使用权。

  另一方面,对知识产权的执法保护不足。“虽然这些年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逐年加强,但仍存在诉讼举证难、权利人维权较难的问题。”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张素心说。

  立:从人才、资金到环境,树立创新型城市大格局

  不破不立。在全方位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的同时,国内不少地方尝试从人才、资金和环境等方面入手,树立创新型城市大格局。

  26日晚间,上海市发布22条意见,提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跻身全球重要的创新城市行列”。在此之前,北京提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深圳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一股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浪潮正在兴起。

  在各地出台的政策中,集聚和激励人才是摆在第一位的。“过去谈到经济发展,地方政府的第一反应是招商引资,很少人想到‘招才创业’。现在,大家的观念开始转变:只要人才有了,项目、资本都会汹涌而来。”众人网络科技总裁谈剑峰说。

  户籍是集聚人才的第一道关。“北上广深”,是公认落户门槛最高的城市。为此,北京对中关村重点企业如百度、网易等,实行户口定额指标,有利于企业自主吸引急需的创新人才。上海提出,对获得一定规模风险投资的创业人才及其核心团队,予以直接入户引进,弱化传统人才评审中的学历、职称等指标,强化市场评价的导向。

  在激励人才方面,各地更是实招迭出。武汉推出“汉十条”,规定科技成果转化所得净收益,70%以上归科研团队。北京提出,实行科技成果入股、股票期权、分红激励等办法,增强对关键岗位、核心骨干的激励。

  过去,我国的财政科技投入,分散在科技、经信、国资等多个部门,存在企业多头申报、重复立项的情况。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的管理改革方案,力图打破“九龙治水”、条块分割的格局,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更加高效地配置科技资源。

  “让资本为智力打工。”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说,目前北京地区活跃的创业投资机构超600家。2014年涉及投资金额413亿元,同比增长296%。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根本目标是想塑造一种“尊重创业、崇尚创新”的环境氛围,带动整个国家经济转型。

  今年初,京东商城创始人刘强东数千万元投资创新孵化器——3W咖啡,引来社会关注。有人形容,在北京的每一家孵化器背后,都有一群知名创业投资人或一家投资基金。

  而全国政协委员常兆华建议,在部分国有孵化器开展混合所有制试点,支持民间资金和海外资本投资创新孵化器。鼓励对存量商务楼宇、老工业园区进行改造,向社会力量开放,合力打造更多的创新创业载体。(记者徐寿松、何欣荣、叶锋、王琳琳、王莹)(完)

编辑:王沥慷

关键词:新常态 第一动力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