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 最政协

特色是文化旅游名镇的魂

陕西省政协月度协商聚焦文化旅游名镇建设

提升文化旅游名镇的文化品位是发展历史文化名镇旅游业的关键所在

2015年06月08日 08:45 | 作者:路强 顾书亮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原标题:特色是文化旅游名镇的魂———陕西省政协月度协商聚焦文化旅游名镇建设

  村支书参加政协月度协商会,对郭俊武来说是第一次,对陕西省政协来说也是第一次。

  “袁家村的乡村旅游点位为‘双轮驱动,相互支撑’。一方面以关中农家四合院为依托,发展‘农家乐’;另一方面,以传统建筑、传统作坊、传统民俗、传统文化展示为特色,打造民俗体验街。”

  5月27日,陕西省政协召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我省文化旅游名镇建设”月度协商座谈会。作为名镇代表,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党支部副书记郭俊武介绍了袁家村的成功经验。他颇为自豪地说,“如今来考察学习的全国各地‘取经者’不断”。

  2013年7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全面启动31个文化旅游名镇建设。计划用5年时间,通过对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基础和旅游设施的建设,达到年旅游人数增加到3100万人次,吸纳就业人口15万人,旅游收入达到150亿元的总体目标。

  如今,这些文化旅游名镇已成为了新型城镇化的亮点,在该省小城镇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但与此同时,如何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如何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作用?带着这些问题,在协商会前,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与台盟陕西省委联合组成调研组,分两个时段,历时10天,对陕南、陕北的13个文化旅游名镇进行了调研。

  “本次调研活动,我们进行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尝试。”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辛栓明介绍说。其实不仅是调研,这份“尝试”也出现在了协商会上,那就是“注意发挥多党派联合的优势,汇聚委员和专家学者等各方面的才智,兼顾学科之间的相互补充”。据悉,本次调研共集合了中共和6个民主党派的政协委员,特邀了有关专家学者,领域涉及历史、文化,经济、传播、建筑、文物等,力图多角度、全方位为文化旅游名镇建设“把脉”。

  “缺少专业性文化指导,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缺失;建设中存在贪大求多雷同现象;多头设计,规划难以协调;地域特征性建筑未得到充分展示;有些资源濒临破坏,既没有利用更没有得到保护。”这些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在协商会上,被委员和专家们表述得更为具体———

  “我们看到有些建筑,外面是修旧如旧,可里面却是欧化的,历史遗存和文化传承成了两张皮。”

  “高度雷同,特色抹灭,宛如新建小镇,抹去了历史的年轮。”

  “特色是文化旅游名镇的魂,一定要注重挖掘特色文化。防止拆真建假,过度包装,更要防止借此名义圈地。”

  “不要把城市的景观搬到了乡村。”

  “在这些名镇中,吃喝成了最重要的商品,游客缺少参与性。”

  ……

  针对发现的问题,王春萍委员认为,应该对全省范围内的古镇名村进行摸底、排查、分类、梳理,从宏观上把握全省名镇古村资源,制定《陕西省名镇古村总体保护发展规划》,同时要尽快制定《陕西省第一批名镇古村名录》,完善相关政策,启动名镇古村传统民居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提升文化旅游名镇的文化品位是发展历史文化名镇旅游业的关键所在。高辉委员提出,进一步挖掘文化旅游名镇的文化蕴含,通过建筑、古迹、饮食、人文、服务、特色等体现出该旅游古镇的文化内涵与品位。从而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质,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来满足他们的精神体验。

  陈玉玲委员建议,要坚持“一镇一策”、“一镇一模”的原则,加强整体设计,完善规划,科学定位,实行差异发展、错位发展,彰显地域特色,保存当地历史文化记忆,防止“千镇一面”。

  委员、专家们还建议,组织地方学者搜集和挖掘文化旅游名镇方方面面的历史文化信息,建立基础文化资料;严格规划设计的审查审批,突出特色文化,避免盲目扩张,急功近利;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处理好单纯的建筑形式与村镇社会形态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之间的关系;突出地域标志性建筑,彰显历史形成的传统符号;制定方案要保护资源,环保先行。不能再走先发展再治理的老路;多渠道解决建设资金短缺问题。

  “大家提出的建议对我们下一步推进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见。”陕西省住建厅等与会的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积极采纳落实委员们的意见建议,统筹规划,形成合力,把陕西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好。

编辑:薛鑫

关键词:陕西省政协 月度协商 文化旅游名镇建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