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

台盟中央帮扶赫章十年见真章:瘦海雀变身金凤凰

2015年06月17日 09:54 | 来源:中国日报中文网
分享到: 

  “海拔两千三,人均三十三,山上光秃秃,地上矮矬矬。”来到地处乌蒙山深处的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村支书孙大权用这样一则顺口溜向我们介绍海雀村曾经的“苦况”。

  这里的确是个偏僻的所在。海雀村所处的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平均海拔2300多米,一山挨着一山,一山高过一山。当地人说,在穿山高速公路没修到赫章县以前,车行至此,差不多平均每7秒钟就要转一道弯。

  这里也曾是个穷苦的所在。在上世纪80年代,海雀村还是一片荒山秃岭,土地零星破碎,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占90%,森林覆盖率不到5%,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33元,缺水,缺电,没有公路,全村的苗族、彝族群众基本都是文盲,连一名初中生都找不到,是贵州省一类贫困村,赫章县扶贫开发一类重点村。

  穷在深山有“远亲”。2005年,台盟中央开始定点帮扶赫章县,将海雀村作为重点扶贫联系点,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帮扶。海雀,这个大山深处的苗、彝村寨,从此与台盟结下了不解之缘。

  海雀村基础太薄弱,从哪儿帮起?通过摸底调研,台盟中央决定以智力支持和改善民生为主线,围绕发展教育、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化扶贫等重点领域进行有层次的帮扶。

  扶贫先扶智。“海雀的贫穷,病在人口素质不高,而根在办学条件差,教育发展滞后。”孙大权介绍,1985年全村只有5个“读书人”,且没有一个小学毕业。2006年前,所谓的村小学,只不过是1988年村里群众自建的土木结构教室,除了一栋三间教室的“教学楼”外,连教师办公房都没有……

  2006年4月,台盟中央帮扶海雀村第一批项目启动:捐资10万元,协调项目资金36万元,对海雀小学进行改造,新建教学楼,建设教学配套设施。办学规模也由原来仅有一到三年级扩大为完全小学,高年级的孩子们再也不用每天步行10公里的山路去读书了。

  海雀要发展,没有像样的基础设施也不行。10年来,在台盟中央的倡导和带动下,全村修起了宽阔的柏油路,建起了村卫生室、文化广场、生态休闲小公园,装上了路灯,配上了水龙头;213户农户还全部进行了黔西北民居改造,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巨大变化。

  海雀要“飞”,最终还得靠产业。这里海拔高,耕地少,土壤贫瘠,到上世纪80年代村民家还常常断炊,咋发展?在台盟中央等单位的帮助下,海雀确立了种植、养殖、劳务输出三大产业。指导农民科学种植马铃薯,解决吃饭问题;建立民族服饰加工厂,发展民族手工业;培训建筑工人,农闲外出务工;发展林下养鸡、养羊,建立绿色有机农业……如今,海雀的畜禽养殖、经果林种植等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不足1000元,提升到2014年底的6190元,森林覆盖率也提升至70.4%。

  如今的海雀,柏油路通到寨中央,家家户户小洋房,环境优美村庄靓,实现了由瘦“海雀”向金凤凰的蜕变。海雀也由被帮扶对象,变成带动周围村庄发展的领头羊。“去年,临近的老街村、花泥村也并入了海雀村,希望通过海雀的引领,能带动周围村庄共同脱贫致富。”海雀村村委会主任詹以香说。

  “台盟中央十年前选择了海雀,不仅改变了海雀村的村容村貌,也改变了海雀村村民的精神面貌。没有台盟的帮助与支持,海雀村就不可能有‘肩膀当成地皮磨’这样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也就不会有海雀今天的蜕变。”赫章县县委书记刘建平表示。

  海雀的嬗变,只是台盟中央十年来帮扶赫章县成果的一个缩影。帮扶促发展,同心铸伟业,“台盟中央未来将继续以智力支持为侧重点,以民生改善为出发点,坚持智力服务、专精深久、‘台’字特色的原则,充分发挥台盟优势,加强教育、医疗等方面投入,引导和带动台湾同胞积极参与毕节试验区及赫章县新一轮建设,进一步做好赫章县对口帮扶工作。”全国政协常委、台盟中央副主席黄志贤说。

 

编辑:孙莉姗

关键词:台盟中央 帮扶赫章十年 瘦海雀变身金凤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