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战争硝烟战争硝烟

杨秀峰创办冀西抗日军政干部学校

2015年06月19日 13:49 | 作者:梁银安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冀西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始建于1938年2月,当时日军早已侵占了平汉、正太两铁路沿线的城镇,为适应抗日形势的迅猛发展,杨秀峰领导的冀西民训处决定筹建冀西抗日军政干部学校。

  学校初建时,校址设在河北省内丘县摩天岭西的乔家村,后迁至河北省内丘县白鹿角川末端的唐家村、桃园、天井三村之间的古庙里。

  冀西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由杨秀峰司令员兼任校长,吴砚农任副校长,主持学校的全面工作。

  第一期学员有80多人(其中女生3名),编为一个大队。大队下分3个中队,每个中队编3个小队。学员的来源一部分是由游击队介绍来的,也有少数入伍后刚提拔的干部,另一部分是各县抗日政府介绍来的,还有一部分是敌占区上山参军尚未安排工作的学生。

  学习内容是军事、政治两门课程。政治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动员一切力量为争取抗日胜利而斗争。军事课程主要有队列教练,步枪、手榴弹的构造和使用,如何放哨、做侦察兵;班、排、连的进攻,判定方位,测量距离;地形、地物的识别利用;游击战、巷战、伏击战、遭遇战以及夜战等。军事课程在课堂讲的时间较少,多是在操场或野外采取边讲解、边示范的方法进行,每讲一节就做一两次练习,有的还反复多次练习,以便学员熟练掌握。

  由于部队、地方组织和学校都是刚刚建立,学员们生活条件很艰苦,吃的是玉米、小米,每日三餐稀干搭配,偶尔能吃上一次玉米面饼子就算是改善生活了;菜金每人每天五分钱,没有蔬菜,能吃上盐水煮干萝卜条,喝点干南瓜片汤就很不错了;用的棉被是学校向群众借的,由于山区群众也很困难,特别是棉花布匹奇缺,借来的棉被都已破旧,一条被子几十个补丁,且二三人合盖一条,难抗寒冷;穿得也很单薄,学习用品也非常困难,能有几张白纸和一支铅笔就心满意足了。学习和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上至校长,下至学员大都想的是抗日救国,谁也不计较个人得失,学校的师生员工,没有一个叫苦的,反而感到艰苦生活磨炼了自己的顽强意志,很愉快。

  尽管军事、政治学习非常紧张,生活非常艰苦,但是学校的宣传文化生活还是非常活跃的。学员们学会了《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编演了不少文艺节目,举办了救国墙报,学员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有吸引群众的宣传活动,整个学校生气勃勃。

  学员毕业除少数几个留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外,其他学员毕业后均奔赴抗日前线。

 

 

编辑:曾珂

关键词:杨秀峰 冀西抗日军政干部学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