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王飞雪:让“北斗”之光耀射苍穹

2015年06月24日 16:42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长沙6月24日电(王经国 蔡渭滨 王楠楠) 作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经过30年的建设,运行范围已开始面向全球拓展,并成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飞雪,投身“北斗”事业20年,带领团队不断追求卓越与创新,先后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用忠诚和使命托举“北斗”不断实现新的飞跃。

  结缘“北斗”,打造中国“千里眼”

  王飞雪与北斗结缘十分偶然。1995年,北斗导航系统建设遇到了瓶颈问题——信号快速捕获。正在调研其他课题的王飞雪了解到了这一情况。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作为关乎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必须打造自己的‘千里眼’!”虽然之前没有从事北斗研制工作,但从海湾战争就已关注国际定位导航技术发展的王飞雪感到,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

  王飞雪和2位同学另辟蹊径,从算法上寻找办法,并经过进一步补充、验证,很快,这份“全数字化快速捕获信号与接收技术方案”引起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奠基人陈芳允院士的高度关注,得到评审专家一致肯定。

  那一年,他24岁。

  带着4万元尝试经费和一台计算机,3位年轻人在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房里夜以继日开展科研。

  3年后,当显示器上脉冲闪耀,信号捕捉成功时,业内20多位专家为之震惊:10年攻关未果的瓶颈技术竟被3个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伙子在3年内解决了,一举打破国外在这一核心技术上的封锁和垄断。

  如今,承载这一技术的中国“千里眼”“零故障”安全运行10余年。

  追求卓越,推动北斗抢占领先地位

  在卫星导航定位领域,除了中国的“北斗”,美国、俄罗斯、欧洲都有先进的导航定位系统,技术竞争异常激烈。

  “只有追求卓越,方能屹立时代的潮头。”王飞雪把眼光始终放在更高更远。

  2006年,国家准备对北斗一号导航系统体制进行升级。王飞雪力主改变原来只对硬件简单更新的方案,提出对北斗一号服务性能全面升级。

  三个月后,王飞雪和团队提出一套最新的编码理论改造应用方案,带动北斗短消息服务系统性能的跃升:所有的终端设备功耗降低一半,抗干扰性能提升一倍,各项参数达到最优值!

  “他对技术有超强的前瞻性。”王飞雪大学同学、中心副主任孙广富说,对于使用新技术突破很有想法,并且都会进行技术储备。

  2007年,我国一颗北斗卫星试运行时,受到强烈干扰,导致信号传输中断。如果三个月内不能解决问题,即将组网的数十颗卫星发射将无限期推迟。

  面对“躲”和“抗”两种方案,多数专家倾向“躲”,因为“躲”已有先例,而“抗”还是未知。

  “要‘躲’永远‘躲’不完。如果‘抗’,则治标治本。”王飞雪立下三个月完成任务的军令状。

  不到三个月,具有强大抗干扰能力的卫星载荷横空出世。

  “他运用的是一种复杂的干扰抑制计算方法,而这种方法,我们早在几年前就进行了技术储备。”孙广富一语道破。

  “下一个目标就是拿第一!”王飞雪追求卓越的步伐永不停止。

  带领“北斗”团队,凝聚人心激发聚变效应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高科技领域,科研团队的作用异常重要。

  “一个人的能力再强,脱离了团队,他所发挥的作用会很有限。”王飞雪深知,如果拥有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将发挥出意想不到的聚变反应。

  2010年,王飞雪在中心引进了专业化的集成产品开发(IPD)研发模式,同时邀请了研发专业管理人才进行授课。

  为鼓励年轻人奋进搏发,中心确定了评功评奖向一线同志,向肯干、努力的同志倾斜的规定。2012年,“北斗”团队首次报奖,按照上级通知,中心总师级以上专家每人可在两个项目中报奖,为给年轻同志多一些机会,他们每人只报了一项。

  在王飞雪的领导下,“北斗”团队先后开发出北斗一号中心站核心系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便携式用户机。2013年底,团队荣获全军“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特别奖”。2015年3月底,北斗卫星导航全球系统首颗实验组网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北斗系统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他和团队承担了其中的30余项任务,是国家唯一同时承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核心体制、卫星载荷、地面运控、测试评估和装备应用任务的团队。

  如今,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科研团队,已成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一支名符其实的“国家队”。

  胸怀乾坤执北斗,拼将睿智铸国器。在问天求索的路上,王飞雪和他的团队,用忠诚智慧和火热青春,让“北斗”之光耀射浩瀚星空!

编辑:水灵

关键词:王飞雪 让北斗之光耀射苍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