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贾平凹对话李佩甫:乡土文学不会消亡

2015年06月25日 11:17 |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分享到: 

  6月10日,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出席《中国乡土小说名作大系》首发式,并和著名作家、河南省作协主席李佩甫在郑州中原图书大厦纵论乡土文学,用思想的火花点燃了文学爱好者的热情,也解答了社会变革中文学领域出现的种种疑惑。

  乡土文学记录中国历史

  每两年就写出一部长篇小说,贾平凹有着超乎常人的创作速度,但他很愿意将高产的原因归结于自己对乡土文化的深刻认识。他说,目前还没有出现过创作枯竭的状况。作为从农村成长起来的作家,乡土记忆根深蒂固,而记录乡土中国的变迁也自然成为上世纪50年代出生作家的使命。

  但贾平凹并不认为乡土文学是一家独大。他说,乡土文学是中国文坛成就最高的文体之一,但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乡土文学不会再是中国文学的主流,或许很长时间后它会消失,但绝不会消亡,因为大量的农村还在,中国农村文明的思维还在。如果想真正了解中国社会更深层的东西,就去看一看乡土小说,那里有丰富的宝藏。

  李佩甫对此深表赞同。他认为,随着农耕文明逐渐消亡,乡土二字的意思也在变化。“我曾经到一个有3000人的村落采风,晚上9点在整个村里我只遇到了一条狗,没有人。乡村凋敝,所谓的乡情也在变成记忆。但如果没有文字记载,这段历史就会被后人忘却,那是一大损失。乡土文学担起了记录历史的责任,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的后人知道祖先是踏着什么样的足迹一步步走到现在的。”李佩甫说。

  作家要有自己的“文学土地”

  谈话中,李佩甫称赞贾平凹“有大智慧”,原因在于贾平凹从创作初期就有文学领土意识,在自己的故乡商洛挖了一口深井,自此其他作家无法踏入这块土地。而自己则用了10年时间才找到豫中平原这块属于李佩甫的“文学土地”。

  一直关注河南文学的贾平凹也给予河南作家极高的评价。他说,自己刚开始创作时就读李准的书,后来与张一弓、李佩甫等河南作家成为很好的朋友。河南文学、戏剧都很大气,生活气息浓厚,河南作家才华横溢,在创作时能放得开,将中原地域特色展示得淋漓尽致。

  谈到自己的故乡,贾平凹说,写故乡主要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我的故乡是商洛,它是我文学立身的全部。我年轻时一直想逃离老家,但真正到了西安,才读懂了故乡的一草一木。上世纪80年代,我走遍了商洛的大小村镇,此后几十年,每年仍十多次往返不断。至今我写下千万文字,每一部作品里都有商洛的影子和痕迹。我始终站在商洛这个点上,去观察和认知中国。这就是我人生的秘密,也就是我文学的秘密。”

  听到此处,李佩甫表示,中国成就极大的作家都在属于自己的“文学土地”上勤奋耕耘,面对社会变化不断思考,他们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几乎没有差距,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中国作家站在世界之巅。

  为后世留下精神财富

  连自己新书发布会都很少出席的贾平凹,缘何来到河南?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被中原农民出版社的勇气、魄力感染,也是被河南人的热情感动。

  皇皇36卷、1600多万字的《中国乡土小说名作大系》摆在贾平凹和李佩甫面前,二人都无限感慨。贾平凹说:“如此浩大的工程,连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型出版社都不敢接,全国唯一一个农民出版社做到了,令人敬佩。它或许不是畅销书,但它会是长销书。这套文学性、艺术性、史料性极强的书,对中国文坛是一个极大的贡献。”

  李佩甫不禁赞叹,这套大系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用文字勾画出的时代画卷,也是用文字记录下的乡土中国,具有很重要的传承价值。凭借其宏大的规模、完整的体系及文学价值,一定会载入文学史册。 (刘 洋)

 

编辑:罗韦

关键词:贾平凹 李佩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