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讯息书画讯息

360年,纳兰心事几人知

2015年06月29日 09:05 | 作者:詹萍萍 徐晟 | 来源:北京参考网
分享到: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些“悲凉顽艳”而又直指人心的词句,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

 

  这是出自被王国维称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纳兰性德的笔下。纳兰性德,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十五年进士。著有《饮水词》,被誉为清初第一词人。

 

  他“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这份言情之真历三百多年依然打动人心,拥有跨越国界的纳兰迷。这些人为纳兰的诗词倾倒,也钦佩其人格和真性情。今年,也是纳兰性德诞辰360周年,纳兰文化之旅亦是精彩纷呈。

 

20150626091455330

 

  曾经梁上燕

 

  文化之旅起始于北京海淀上庄,这有纳兰性德家族的庄园、墓地和家庙,纳兰性德在此出生,也在此长眠。

 

  少年容若,随父入住什刹海附近的明珠府邸;在纳兰性德结婚前后,明珠还在海淀镇南边的双榆树村修建了一座别墅—桑榆墅。

 

  康熙二十四年春,在纳兰性德病逝之前,他还与好友梁汾来到桑榆墅,写下了他关于这座别墅的最后两首七绝,其中《偕梁汾过西郊别墅》:“迟日三眠伴夕阳,一湾流水梦魂凉。制成天海风涛曲,弹向东风忽断肠。小艇壶觞晚更携,醉眠斜照柳梢西。诗城域问寻巢燕,何处雕梁有旧泥。”

 

  三百余年时光变迁,纳兰家族的遗迹少之又少。

 

  历史上的乡下郊园思源庄(明珠家收取租银的庄园) 已荡然无存;坐落在明珠封地上庄的明府花园只有马圈、莲池、戏楼和车马库等地名作为街巷名称留存着;而上庄的原始村民则是当初纳兰家族的守墓人。

 

  如今,上庄地区遗留下来的纳兰遗迹,也只有两座纳兰家庙和一座古戏台了。这两座家庙,分别是龙王圣母庙和东岳庙,主体建筑有幸保存至今。还有一座家庙“真武庙”在文革期间被拆毁。

 

  位于纳兰家族封地永泰庄的东岳庙,为隋唐时期的古刹。明珠时见三座古刹年久失修,留下遗嘱要完成修庙夙愿,清康熙五十九年三庙修葺一新,设香火道场,其中东岳庙西转角殿设为纳兰家族祠堂,供奉家族先人影像和牌位。

 

  目前庙内三座大殿仍较完整,油漆彩绘依旧可辨。前殿门额“瞻岱之门”石刻浮雕上的云龙纹,竟然是五爪云龙,彰示着纳兰家族当时的尊贵显赫。

 

  北京市海淀区纳兰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子菲将纳兰在北京活动的多处遗迹进行了逐一走访,这些给了她将纳兰文化保护和推广开来的动力。

 

20150626091523557

 

  我是人间惆怅客

 

  纳兰家族曾经的繁华尊贵雨打风吹去,纳兰性德著述甚丰,广涉文学经史,梁启超赞他“清初学人第一”,但他唯以词名世。

 

  大约在康熙十五年,性德二十三岁时刊刻了自己的第一部词集《侧帽词》。康熙十七年,委托顾贞观在吴中刊刻了第二部词集《饮水词》,饮水一语取自禅宗话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两本词集都未见传本。后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编辑一处,名《纳兰词》。

 

  纳兰性德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之兴衰系于王朝国事。他在入世之前,曾经意气风发,关心经济民生之学,也有过跃马疆场的宏大志向;在入世之后,历经仕途奔波,目睹官场风波不定,他“惴惴有临履之忧”。尤其是皇帝侍卫的身份让他备感压抑,转而信奉佛老思想,“常有山泽鸟鱼之思”。而爱妻卢氏的早逝也是对他的一次惨重打击。有研究学者黄天骥指出“透过纳兰性德写的哀婉凄厉的诗篇,我们依稀听到了封建层冰摇曳撕裂的声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习气,故能真切如此。”事实上,学人苏缨在《纳兰词全编笺注》中谈到,纳兰词既未流于歌宴娱兴之俚俗,也未浸淫怨而不怒,哀而不作的中庸之道,只是在“自伤情多”的叹息中以高贵而真挚的语言固执地以词言情,无论恋情还是友情,都是那么刻骨地真,这当是纳兰词三百年来流传不衰的一个主因吧。

 

  纳兰性德离世十年后,好友题诗叹道:“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纳兰文化 故人新事

 

  近年消然兴起的纳兰文化热,也渐渐培养了一批纳兰迷。2006电视剧《康熙秘史》中钟汉良扮演的纳兰性德成为纳兰迷心目中认可的纳兰形象;从2009年至今仍在演出的话剧《知己》中重诺的纳兰性德;2012年,央视百家讲坛推出中南大学杨雨教授讲纳兰性德受到热捧; 2015年1月,人民大学如论讲堂内,“若只如初见”音乐会再现了纳兰词的唯美。

 

  6月芒种节,一向宁静的曹雪芹纪念馆芹圃学坊热闹起来,“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 这是海淀区纳兰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纪念纳兰性德诞辰360周年主题沙龙第四期活动。

 

  活动当日,很多纳兰文化和红楼梦爱好者早早来到芹圃,身穿薄纱对襟长袍、绣花旗袍的姑娘头戴花环在挂满福包、拉花彩蝶的树下交流、谈笑,伴着陶笛呜咽,默念《葬花吟》中的诗词,而其间最小的参与者仅十岁。

 

  基于现存的纳兰故居以及遗迹的稀少,纳兰家庙附近环境复杂不适合进行文化活动,如何将纳兰文化研究与推广传承下去?

 

  据刘子菲介绍,纳兰文化不一定要局限在村子里、区域内,可以尝试如何让纳兰文化走出去。走出区县、走出京城进而走出国门。

 

  刘子菲表示会从纳兰文化的方方面面去挖掘,增加活动的体验性、知识性、趣味性。她还表示,这种文化路演的活动方式,意在以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增加参与的积极性,进而达到传播和推广效果,逐渐引导更多的人了解纳兰性德,欣赏兰文化。

 

  而纪念纳兰性德诞辰360周年主题沙龙第五期“楞伽山人的由来——纳兰与《楞伽经》”7月4日将在海淀区上庄镇永泰庄(纳兰村)东岳庙内举行。

 

  相信心香一瓣,纳兰有知。

 

  相关链接:学校课外活动能否普及国学欣赏课?

 

  在喜爱红楼梦、喜欢纳兰文化的众多身影中,有一群青涩稚嫩的孩子特别引人注目。在纳兰性德诞辰360周年第四期活动现场,一位身穿青绿色荷花旗袍的小姑娘在现场的人群中格外惹眼。据介绍,这是主办方邀请的多名钟爱国学活动的孩童之一潘澄澄,这位年仅十岁的孩子在活动答题环节,比在场的成年人反应还更敏捷,其对于红楼梦中的选段以及十二金钗的描述细节都记忆清晰。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澄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并不仅限于古典小说,对于唐诗宋词她也会大量地翻看背诵。可有趣的是,澄澄的父母并未刻意培养孩子的喜好,但发现孩子对于国学的偏好之后,母亲穆女士也表示,对于孩子的兴趣会尽力支持。

 

  同时,她也提出了自己的期许。“现在孩子所在的学校会在课后时间加入一些兴趣课程,可所涉及国学的只有书法课程,并没有国学欣赏类型的课程,如果这段时间能普及国学欣赏课,让喜欢国学的孩子能够多与同龄人互相交流兴趣喜好,可能会对孩子兴趣的发展和未来成长更有帮助。”(北京参考记者 詹萍萍 徐晟)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纳兰性德 纳兰容若 清初第一词人 《饮水词》 文化之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