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专题 专题

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建言“十三五”规划

2015年06月29日 15:56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以勇气和担当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为编制“十三五”规划建诤言献良策

  “协商在决策之前”,国家下一个五年计划———“十三五”规划纲要正在研究制定之中,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常委们针对“十三五”规划中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畅所欲言、献计献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此次常委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依然错综复杂,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而在这些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如何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成为“十三五”规划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这同样也是政协常委们十分关切的专题之一,讨论现场个个有备而来,所建之言深刻务实。

  GDP增速之“辩”

  一个国家的GDP增速,是这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基调”。GDP定得高,增长不可持续,缺乏新的动力;GDP定得低,则会引发就业等民生问题。权衡利弊,到底多高更合适我国当前实际情况?常委们从自己的领域出发,各抒己见。

  “‘十三五’期间要实现很多目标,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必需的,因此发展是第一要务。”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常委认为6.8%或者6.5%的经济增长目标稍显不足,他建议将“十三五”期间GDP增长率目标定为7%左右。这既是稳定就业、金融安全和财政收入的要求,也可以充分发挥我国产业技术升级潜力以及成本风险小的后发优势,释放较大的投资空间,发挥我国经济增长潜力。

  “6.5%低不低?我认为已经很高了。”对于林毅夫的观点,卢志强常委持保留意见。他说,从我国经济总量的角度来看,这个目标仍属于高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发挥投资的作用尤为重要。我们要对过去那些低效、无效的投资进行认真反思,深入研究如何切实提高“十三五”期间的投资效益。

  同样是经济增速问题,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用了一个热词———经济“新常态”。他说,我们为什么总说要适应新常态。因为过去都适应了经济高速增长,中高速似乎就不适应了;过去长期粗放型增长,现在转向效益增长就不适应了;过去宏观经济调控是常见手段,现在没有宏观调控改为微调预调反而不适应了。适应新常态,就是要适应这些发展变化。

  常委们的观点虽然不一致,但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我国经济在“十三五”期间能保持持续平稳健康的发展。以李克穆常委为代表的一部分委员,建议不能在经济上唯“GDP论”,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本来就充满各种不确定性。GDP就是一个估算,这个目标值应该以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而不应作为一个最终目标,这样更加科学合理。

  经济增速“增”在哪里?

  在经济学上,所有的数字都不是冷冰冰的符号。这些数字的背后,几乎关联着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的所有方面。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定在多少更合适是焦点,这个目标在可操作层面如何实现更是焦点。

  常委们对“十三五”期间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很有信心。刘遵义委员从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上进行分析,他认为,我国在投资拉动上要靠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在消费方面要促进教育医疗环保等公共消费,提高工资以增加家庭消费;我们未来几年在出口方面或许会面临更多问题,原来出口以成本优势为主,随着成本优势的弱化,出口总量会下降,但只要我们不断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这个总量下降并不会有太大影响。

  尽管对经济增速有信心,但实现并不很容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调整失衡的供求关系,每一步转型和转换都会带来“阵痛”。刘明康常委表示,我们在“十三五”期间必须面对这些问题,加大力度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打破求稳怕乱的思维,用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进行产业整合升级。彭小峰常委认为,“十三五”是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和机遇期,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时期,我国才能在动力转换上顺利进行,从而保持经济中高速发展。

  “在‘十三五’规划中,要防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风险。面对机遇和挑战,防范风险很重要。”杨凯生委员长期工作在金融领域,风险意识已深入骨髓。“经济结构调整就会有风险,但不调整风险会更大。相关部门首先要把这些调整带来的可能性风险进行评估,制定处理风险的预案,对防范和化解风险的举措不断具体和细化,以减少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后顾之忧。

  梁保华常委建议,“十三五”规划要继续突出转变生产方式的主线。经济增长动力则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从拉动投资的角度,未来我们的城镇化进程要从规模扩张为主到提高城镇化质量为主,改变盲目扩张摊大饼的发展模式。”

  规划最终都要落到实处

  常委们认为,目前我们在宏观政策层面做得很好,但在微观层面落实宏观规划,仍需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夏德仁委员强调要在“十三五”规划中考虑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首先把政府该做的事情规划好,落实中才有据可循。“政府要规划好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保持充足的公共投资对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十分重要。”

  “互联网+”也是当前经济新常态之一,尽管常委们的网龄各不相同,但对于这样一个大发展趋势都十分关心。刚刚跟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钦敏做过相关调研的李克穆常委,对大数据时代市场所呈现的勃勃生机印象深刻。“相关政府部门的大数据工作则稍显滞后,要强化宏观数据库建设,这是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基本要求,目前我们的数据库建设投入巨大,但效率很低。信息化时代,重要数据的缺失或不到位,必然会给经济发展带来障碍。”

  信息化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代表着先进技术的发展方向。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道路上,体量巨大的还是传统产业,或者说是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转型升级”依然是常委们建言献策中高频词。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要靠技术创新。‘十三五’期间要打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主动性。”李谠常委做了十几年的国企老总,从事的也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她吃饭睡觉都在思考的事情。“企业在科研上投入成本太大了,还面临失败的风险,失败了怎么办?技术创新需要一个多年的长期过程,这个过程没有回报且需持续投入,这个投资算不算高效,有没有质量?我认为国家和相关部门要允许和容忍失败,更要支持技术创新的企业。”

  常委们认为,要顺利实施“十三五”规划,细节是关键,决定成败。再好的规划,如果在执行层面、在神经末梢做得不够,也会极大影响目标的落实。郑立中常委多次到台湾考察,他的手机里存了很多他在台湾发现的好做法。在小组讨论中,他不止一次打开自己的手机,让常委们看看自己的手机图片。“我在万寿路住了十几年,眼看着道路上的车越来越多,停在道路两边、小区内外的车也越来越多。”他说,停车难问题让北京成为了超级停车场,可当台资企业想通过BOT(即建设-经营-转让)方式跟相关部门做立体车库时,我们却因为机制程序问题放弃了。“为什么这么好的项目不能做?我们不能总考虑一些宏观道理,老百姓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变化。政策要落到实处,就要有实现的路径,接上地气,不能一直停留在宏观层面。”

  褚平委员对此观点十分认同,他也提出,在规划落实中,不要看不起小事。过去很多规划和决策,论证都是充分的,但在落实过程中,在神经末梢做得不够,整个规划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天会议,很多常委都觉得不过瘾,似乎还有千言万语。厉以宁常委话不多,他的这段话可以为大家的千言万语做一个小结。他说:“我刚从石家庄参加一个关于互联网与创业创新主题的大会回来,原计划邀请嘉宾400人,最后到了1000多人。经济高速发展中很多情况是人们预料不到的,我们现在汇集在这里探讨今后几年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我认为编制‘十三五’规划首要的是眼光要看远一点。”

  “其次是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老百姓对未来的信心已经反映在最近的股市,中国老百姓看好的恰恰是经济发展的未来预期。”厉以宁表示,这是一个迟到的大牛市,也将是中国发展的“大牛市”。(包松娅)

编辑:薛鑫

关键词: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 "十三五"规划 “三农” “创新驱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