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好声音 好声音

丛斌:准确把握“四个全面”理论内涵和实践基础

2015年07月07日 14:22 | 来源:求是网
分享到: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提出“四个全面”,立意深远。2015年2月,习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首次把“四个全面”定位于中共中央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既是重大的战略布局,也体现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内涵,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全面”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核心要义。

  “全面”的哲学轨迹和系统论基础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因此,要从哲学和系统论的视角深入理解和把握“全面”的理论内涵。

  “全面”是兼具“哲学、科学”二重性的系统论。“四个全面”的理论,是我国在新常态下“点—线—面”的系统论,兼具哲学、科学的“二重性”。从哲学层面看,“全面”是共性与个性(或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唯物史观。

  从科学的层面看,“全面”就是要考虑到事情的方方面面,意味着横跨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各个地方,是一个全覆盖的目标,是一个“点—线—面”的有机系统。此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重要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开放性、自组织性、复杂性,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特征。任何一个有机系统都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是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现代科学的整体化和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在人类面临许多规模巨大、关系复杂、参数众多的复杂问题面前,系统论所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人类的思维开拓新路。系统论是“四个全面”的科学基础。

  “全面”不单纯是物理学上的“量”的积累,而是从内到外的化学上的“质化”反应过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为了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实现的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既是有效应对我国社会转型跨越性、全面分析我国改革开放风险性、科学破解我国现代化建设复杂性的总体方略,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碰撞、催生和发展出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指导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行动纲领,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思想。

  “全面”是从理论体系上升到顶层设计的方法论。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必须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用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而且还要用先进的理论来武装人民群众,让先进理论自主成为人民群众手中的武器,最终实现人类的解放。“四个全面”指导思想要求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进行深入理解和全面实践,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全面”的过程是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全局目标又有局部举措;是从理论体系上升到顶层设计,又统一于科学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过程。

  “全面”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有机系统是一个整体性的范畴,它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有机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大战略举措之间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有机系统发展的经济基础,表现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加;“全面深化改革”是在上层建筑领域规定了社会有机系统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新制度、新方法;“全面依法治国”是社会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为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程序规则;“全面从严治党”为社会有机系统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和组织保证。有机系统的理论要求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是整体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是一个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方位”发展的社会主义。

编辑:孙莉姗

01 02 03

关键词:九三学社 丛斌 四个全面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