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文物保护应把握好历史、现在、未来的平衡点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修复工程的启示

2015年07月16日 08:34 | 作者:李耀申 | 来源:中国文物报
分享到: 

  前不久,历时8年、备受关注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修复工程完竣,一尊久病初愈、“妙相庄严”的彩绘贴金摩崖石刻造像重现风采,着实吸引了万千眼球,为文化遗产日全国主场城市活动增添了亮点。尽管承担这项工程的专业团队始终秉持正确理念,坚守求实原则,克服诸多技术难题,实现了当代人所能奉献给“神圣宝相”的最尽心力的维护和传承,但仍免不了一些媒体、坊间舆情纠结于“修旧如旧”问题上的几分不安甚或质疑。联想起若干年前围绕故宫古建筑大修中是否恢复“康乾盛世”之辉煌的那番讨论,此类现象说明,文物保护的理念、方法、技术等专业问题往往也能成为公众话题,在步入“互联网+”时代的当下及今后,这种被放大、被关注乃至被讨论,将会日益成为常态。

 

  文物,作为过往的物质存在,通常被指向为文化的产物、结晶、载体、物证,其材质构成遍及世间万物,所承载的知识、信息广涉古今,跨越种族国界。作用于文物的文物工作,无论是保护、利用,还是传承、发展,一方面需要历史、艺术、科技等方面的知识支撑,否则便无以认识、解读和展示、传播文物所蕴含的丰富价值,也无法让文物延续生命并做到“活起来”;另一方面,需要政策、法律、队伍、资金的保障,以及政府的重视、主导和社会的关注、参与,否则将难以凝聚社会共识,也无法成为一项事业。为此,就文物保护而言,尤应把握好历史、现在、未来的平衡点。

 

  我国文物量多面广,体量之大如长城、大运河,保存密集如故宫、三孔,分布广泛如各地名城名镇名村、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形胜引人如龙门、云冈、莫高窟、乐山大佛、大足石刻……一城一址,一寺一殿,一窟一龛,一亭一碑,总有不少历史沧桑、更迭变迁,真实承载着历代创造,叠加丰富着信息存量。于是,文物的价值描述、登记著录和档案资料中便会常见:始建于某朝,重建(迁建)于某地,重修于某府(某人)、某某年间等等,之所以能够留存至今,被当代人视作珍贵文化遗产予以保护,则正是源于这些文物蕴含了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等信息,源于历次建造、修缮、维护中所承载的时代烙印,包括当时人们的情感、技艺、心力、智慧和生产水平,以及相互之间的心灵沟通、接续传承等,凡此种种,对于延续历史、保持现在、助益未来,均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在进入工业时代之前,一切的一切,都还没有可视的照片、音影、视频可供观摩、研究,甚至文图记载也往往缺漏不全、模糊不清。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文物保护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 修复工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