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 最政协

让“慢牛”快跑起来!

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建言社会力量办医 扫除发展障碍

真正落实“医保”政策,实行精细化管理,把有限的医保资金用得更好,打通民营医疗机构生存和发展的瓶颈

2015年07月21日 09:04 | 作者:汪俞佳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原标题:让“慢牛”快跑起来!———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建言社会力量办医

  今年6月,国务院颁发《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要求进一步放宽准入、拓宽投融资渠道。在政策利好及互联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北京市海淀区医疗卫生事业如何发展?怎样布局?不仅是摆在区党委政府案头的重要民生工作,也是区政协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近日召开的海淀区政协“加强社会力量办医引导与监管,优化区域医疗结构”双周协商座谈会上,为民营医疗机构加油使劲、扩大正面宣传工作,让整体医疗市场满足百姓需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成为与会人员的共同期盼。

  落实政策扫除发展“拦路虎”

  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印发实施了一系列鼓励社会办医发展的文件。通过几年发展,社会办医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逐步提升,政策效应不断显现。

  “尽管数量增长很快,但民营医院规模却普遍偏小,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作为一名医疗卫生领域的从业人员,赵锡银深感民营医院这头“牛”走得太“慢”。

  “政策文件落实不到位,监督、引导、指导并举不到位,鼓励和激励机制不到位,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作用不到位,对民营医疗机构的社会偏见的正视不到位……”赵锡银用一连串的“不到位”来表达自己的担忧。

  区政协委员潘苏彦认为,要充分发挥民营医疗机构的作用,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落实“一视同仁”政策,消除阻碍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政策障碍。“关于同等待遇和税收优惠,这几年一直在探索,尤其是医保定点,一直没有完全放开,民营医院压力比较大。”潘苏彦呼吁,真正落实“医保”政策,实行精细化管理,把有限的医保资金用得更好,打通民营医疗机构生存和发展的瓶颈。

  找准定位错位发展

  与会人员普遍反映,当前,海淀区民办医疗机构发展迅速,但本身存在定位不准、运营混乱、盲目发展等现象。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区政协委员韩笑冰建议,科学、合理制定顶层规划,合理布局医疗资源。“可以以‘互联网+’思维推动社会力量办医和大健康产业,做大医院不能做、不爱做、不会做的,用倒逼机制推动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创新经营理念。”

  放开“准入”,不等于放低“门槛”。韩笑冰进一步认为,要建立行业准入、监管和退出机制,同时加强法律监管。

  韩笑冰的观点得到与会人员的普遍认同。区政协委员余力伟进一步表示,无论在海淀还是全国,都应当把区域医疗卫生结构分析清楚,做好定位,明确目标。“比如,哪些区域应该发展医疗,哪些区域目前已经饱和发展,哪些需要公立医院带动区域医院共同发展,哪些区域需要民营资本介入等,都必须一一弄明白。”

  “其实,社会力量办医还是有很大空间,目前缺乏的主要是小规模、偏科、边缘科室的医疗机构。”区政协委员徐艳认为,像老年科、临终关怀等急需又“偏门”的医疗服务,民营资本可以多关注、多投入。

  医改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与会专家杭建梅看来,真正的看病难主要集中在到公立大医院看病,到中小医院看病并不难,许多民营医院甚至是找病人来看病,造成医疗资源浪费。

  如何帮助民营医疗机构解决病源问题?杭建梅认为,民营医疗机构有其特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优势,公立大医院有技术、病源和品牌等优势,政府可以引导公立大医院与民营医疗机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解决看病难的局面。

  任何医疗机构,质量和安全就是生命,而诚信是其发展的根基,决不能动摇。这也是与会人员的共同看法。

  与会委员和专家的热议让出席会议的海淀区委常委、副区长傅首清频频点头。他表示,有关部门一定要好好吸纳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的建议意见,努力促进海淀区社会办医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依靠社会力量办医,怎样监管、服务、发展、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真正服务于首善之区,还需要更多新思路和新措施。”区政协主席彭兴业表示,会后将继续组织委员专家深入调研,就相关问题提出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编辑:薛鑫

关键词:北京市海淀区政协 社会力量办医 大健康产业 “医保”政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