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GDP是指标,不是目标

2015年07月23日 21:22 | 作者:张宝川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上,我们应该保持战略定力,我们有必要时不时地看看速度表,但更应该把握方向盘,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前方,放在更广阔的视野上。

  自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向社会公布这个让人牵肠挂肚的数字为7%之后,从政府官员到经济学家,从搞实体经济的企业家到投资黄金的大妈,以及似懂非懂的媒体记者,还有国外的“好心人”和媒体都来凑热闹。看好者有之,唱衰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

  在笔者的印象中,好像近二三十年来就是如此,而这个数字的每一次小小变化,都要引起民众心理的巨大波动。因此,在中国人的心理上,大概现任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单从名字上看,干这个活是再合适不过了。

  民众的这些心理不能不影响到经济上,比如股市,比如黄金期货,甚至房地产投资、萝卜白菜等食品价格,因而也很难不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地方政府甚至高层的中观宏观决策走向。

  本来,GDP不过是一个经济运行指标,一个衡量尺度,而不是目标,现在却经常鸠占鹊巢,喧宾夺了主。如果一辆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司机不是眼看方向而是盯着速度表紧踩油门,你一定会觉得不正常,但是,在经济运行上,人们却往往恰是如此。

  所有这些心理概源于人们对于短缺经济的痛苦记忆。仅仅三十多年前,人们上街买东西还要凭着布票、粮票、肉票、油票、菜票、糖票,甚至烟票。那还得排着长队,能不能买到还不好说。总之是什么都缺,人们缺怕了。

  更深层的心理还来源于强烈的赶超情结。一部中华民族近代史告诉人们:落后就要挨打。于是,当国家结束了外敌的入侵和完成大陆的统一之后,就开始了史无前例的赶超。先是大跃进的“超英赶美”,大炼钢铁,遍地冒烟,“文革”时也没忘了“抓革命,促生产”。到改革开放后,“深圳速度”风行全国,终于在2011年坐上了经济总量的全球第二把金交椅。现在人们已经在计算什么时候能赶上美国,成为老大了。

  历史的人做历史的事,我们当时的选择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当GDP背负太多的东西之后,巨大的冲击力和裹挟力就难免泥沙俱下。因此,出现“谁要影响发展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这样雷人的口号也就不足为奇了。

  成就是巨大的,可代价也不小。从环境的破坏,到资源的浪费,结构的失衡,等等。

  于是,决策层不断地修正关于经济导向的提法:从“文革”前的“多快好省”,到改革开放后的“又快又好”,再到“又好又快”,终于到十八大提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首次将“快”字拿下来。去年,一个关于经济发展的新概念———“新常态”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中国经济的发展理念正在发生着变化。

  然而,多年的情结难以在一朝消除,许多人们并未真正理解这个新概念的深刻涵义。于是,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常态”作了全面的阐述: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这是一种回归,向着我们常常容易忘了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回归。在我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上,在我们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上都作过这样类似的表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需要强调的是,这个需求是全面的。党的十八大的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从十八大开始到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又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使是经济发展上的衡量指标也不再那么单一,可以“一快遮百丑”了。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更高些,更有获得感些。因此,才有了河北省忍痛摘下“中国第一,世界第二”钢铁帽子,只为了让人民群众能够留住“APEC蓝”。

  走得太快,往往就容易忘了当初出发的理由。因此,我们是否可以慢下来一点,让自己更从容一些、更稳健一些呢?

  当然,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仍然需要一定的比较高的发展速度,因为它连着背后的就业、收入、民生、生活质量。所以我们将GDP指标定为7%左右,是科学合理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应该更加看重发展速度背后的东西,只要能够保证一定的就业水平,只要能够让居民的收入水平有稳步的增长,只要能够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而让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经济内生动力更加强劲持久,产品质量更加优良,经济发展与各方面发展的关系更加协调,发展速度慢一点是为了更好更稳更有质量。关键是稳定和有质量的发展,不能大起大落。

  就在上半年经济数据公布的第三天,习近平同志在东北视察时指出,我们“经济发展前景仍然广阔,对此一定要有信心”。

  即使我们现在保持这个增长率,也是一个了不起的速度。要知道,美国在1871-1943年的73年间,国内生产总值每年递增4.3%,这一速度奠定了它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地位;日本在1955-1988年的34年间,国内生产总值每年递增6.7%,这一速度使它成为世界新的经济中心。

  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上,我们应该保持战略定力,我们有必要时不时地看看速度表,但更应该把握方向盘,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前方,放在更广阔的视野上。

编辑:罗韦

关键词:经济 GDP 指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