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建议 建议

济南市政协委员:利用“互联网+法律服务”为访民普法

2015年07月30日 15:57 | 作者:蔡晓彤 | 来源:齐鲁网
分享到: 

  齐鲁网济南7月30日讯(记者 蔡晓彤)  “为什么那么多的群众用极端的手段维权?为什么政府和司法部门经常被堵路堵大门?难道他们都是刁民吗?”在济南市十三届二十次常委会大会发言现场,济南市政协委员,山东辰静律师事务所主任陈静认为,应将“互联网+法律服务”落实到最基层,让访民懂法,才能解决社会上的极端现象。

  去年三月,陈静创办“法援在线”互联网+法律服务公益平台,运行一年多以来,她意识到“互联网+法律服务”能带给人们全新的服务体验。利用手机终端,律师和有需求的群众在平台上用各种方式交互聚集,互动交流,随时随地学习法律,足不出户可以咨询问题、获得法律帮助,让问题得到方便、快捷、高效地解决。许多群众在平台上评价司法领域的事件,吐槽,宣泄不满,律师会及时予以呼应、引导和纠正。

  据了解,每年进京上访案件60%左右属于涉法涉诉。陈静说,上访的成因比较复杂,有的访民不懂法,认为政府领导就是青天大老爷,有事就找政府;有的没钱打官司,没有钱请律师;有的说这个社会没钱没关系不行,对司法机关很不信任;也有的人说自己是被不公正的司法结果逼上梁山的。

  全民的法律知识水平低、司法体系不够完善、群众反映诉求的渠道不够畅通,这是陈静总结的三个原因,由此使得事情积小成大,怨言积少成多,访民信大不信小、信上不信下,闹访、缠访、越级访,方式越来越极端。

  如何能构建全民守法的生态法治环境?陈静认为,每一个人,包括领导干部都需要学法、懂法、尊法才能守法。“而我们在哪里?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区里。”陈静说,依法治市的各项工作包括普法宣传、法律援助、信访申诉在内的政府公共法律服务必须引入“互联网+”思维,提高政府服务内涵,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倒逼直指民意的基层改革,用更高一个版本的服务,更好地提升服务效力。将“互联网+”落实到最基层,延伸到每一个社区,进入千家万户,走进百姓掌心上、心坎里,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切实为群众办实事。

  对此,陈静建议,要高度重视并支持“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的发展建设。尽快通过建设完善互联网+普法+法律援助+信访申诉+······各种项目,让法律服务效率更快、质量更高、服务更好,让群众满意度越来越高。

  鼓励支持社会第三方力量发展“互联网+法律服务”。法律服务是一种特殊服务,政府在这个领域有些可为有些不可为,需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从政策、资金上扶持帮助社会力量建设、完善第三方服务平台。

  加强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运用政府力量鼓励、引导那些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法律工作者加入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还以“法援在线”为例,这个公益平台深受群众喜欢,但目前只有五十几名爱心志愿律师,面临律师志愿者服务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

  尽快将“互联网+法律服务”引入基层社区法治建设。让群众少跑腿,甚至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学习法律,咨询问题,获得法律援助,进行申诉反映等。上个月,“法援在线”尝试进入舜耕社区试点,联合社区发放法律服务卡,每户建卡家庭都有一个法律咨询通道和一个后台数据档案库,可以提供7×24小时的“线上”服务。辖区的居民通过手机、电脑,或是拨打热线电话,登陆“在线服务”,便可询问各类法律问题。同时,为满足群众个性化非标准法律服务需求,还将“线上”服务转入“线下”服务,社区群众可通过平台上志愿律师信息快速找到自己可信赖的律师,直接联系,接受律师线上、线下一对一的“疑难杂症”咨询。与此同时,志愿律师还定期深入社区街道“坐镇”,“线下”面对面服务群众现场咨询。对于需要打官司或司法救助的经济困难群众,网上申请法律援助,网上指派法律援助律师,节约了各方的时间、精力、财力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群众非常满意。这种从“线上到线下”的法律服务新模式,拉近了基层群众与法、与政府的距离,打通了法律服务延伸至院落、家庭的“最后一公里”。为此,建议政府支持鼓励政府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和其他社会第三方平台复制此模式,逐步实现“互联网+法律服务”在社区的全覆盖。

编辑:薛鑫

关键词:济南市政协委员 互联网+法律服务 访民普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