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首义枪声首义枪声

方志敏的好记性、好笔头、好习惯

2015年07月30日 17:04 | 作者:刘明钢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方志敏(中)、刘畴西(左)、王如痴在狱中

方志敏(中)、刘畴西(左)、王如痴在狱中

 

 

  80年前的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义,时年36岁。

  1935年1月底,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在江西上饶陇首村不幸被国民党军抓捕。身陷囹圄的方志敏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在艰苦的条件下,撰写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文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方志敏在狱中还能做出非凡的贡献,除因为他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外,还因为他有着与众不同的好记性、好笔头、好习惯。

  好记性

  方志敏的狱中写作,没有任何资料可供参考,完全靠记忆。

  在遗墨中,方志敏着笔最多的是他的反思。入狱之初,方志敏不仅“感到愁苦和屈辱”,更痛悔由于指挥失误招致军事上的失败。于是,决定把“十余年斗争的经验,特别是这次失败的血的教训”,用笔写出来贡献给党,“算是我临死前的一滴努力”。这便是《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一文。

  该文有6万余字,主要回顾作者从事革命的经历,特别是对赣东北和闽浙赣苏区形成、发展的历程做了充分的论证和理性的探索。

  方志敏是赣东北根据地的创始人,但是在没有资料的情况下,将赣东北和闽浙赣苏区形成、发展的历程写得清清楚楚,实属不易。事实证明,方志敏写得相当准确,反映出惊人的记忆力。

  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中,方志敏写道:苏维埃政府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如何去改善群众的生活,因此,得到群众衷心的拥护和信仰。他还写道: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大会上,毛主席称许赣东北苏维埃的工作说:“赣东北省和兴国县的苏维埃工作,都是苏维埃工作的模范,主要的是因为他们能将战争动员与改善群众生活两下密切地联系起来(大意如此)。”

  笔者查阅了原文,毛泽东的原话是:“赣东北的同志们也有很好的创造,他们同样是模范工作者。像兴国和赣东北的同志们,他们把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联系起来了,他们把革命的工作方法问题和革命的工作任务问题同时解决了。他们是认真地在那里进行工作,他们是仔细地在那里解决问题,他们在革命面前是真正负起了责任,他们是革命战争的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又是群众生活的良好组织者和领导者。”

  两相比较,方志敏的记忆很准确,概括得也很精炼。

  好笔头

  好笔头是说方志敏有极强的写作能力。

  学生时代的方志敏就酷爱文学,并且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才华横溢、勤于笔耕的作者,曾发表多篇小说与诗歌。如果不是投身革命,有可能成为一位作家或诗人。

  入狱之后,自觉时日不多的方志敏重新拾起学生时代的爱好,以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历史感奋笔疾书,用“写作”将未竟事业推向了永恒。

  方志敏的写作能力很强,是个快手。在短短6个多月中,他读了许多旧小说,还写下了13万文字的文稿和信件。从4月21日到5月25日,他写下《可爱的中国》与《死》两篇文章,计3万余字,平均每天要写近1000字。

  当时,一篇文稿往往要誊写数次。而从方志敏的手稿看,他写作基本上没有誊写,修改之处也不很多。这说明,在动笔之前,他对文章的结构、内容,甚至遣词用句都有缜密的思考,成竹在胸,然后动笔,一气呵成。能达到这种境界,确是文章大家。

  方志敏的文章写得好,且感人至深。在《可爱的中国》一文中,他写道:“我爱护中国之热诚,还是如小学生时代一样的真诚无伪;我要打倒帝国主义为中国民族解放之心还是火一般的炽烈。不过,现在我是一个待决之囚呀!我没有机会为中国民族尽力了,我今日写这封信,是我为民族热情所感,用文字来做一次为垂危的中国的呼喊,虽然我的呼喊,声音十分微弱,有如一只将死之鸟的哀鸣。”

  方志敏热情讴歌祖国母亲,他这样深情地感叹:“她是一个天资玉质的美人,她的身体的每一部分,都有令人爱慕之美。”他大声疾呼:“朋友们,兄弟们,赶快起来,救救母亲呀!无论如何,不能让母亲死亡的呵!”

  在《清贫》一文中,方志敏开门见山地写道:“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然后点出主题:“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在正文部分,作者“告诉你一桩趣事”:方志敏被捕之时,两个国民党士兵,“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而其家产呢?“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已交给我的妻放在深山坞里保藏着——怕国军进攻时,被人抢了去,准备今年暑天拿出来再穿;那些就算是我唯一的财产了。”

  这些“趣事”微不足道,却反映出共产党人应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小文章讲大道理,更彰显作者超乎寻常的写作功底。

  好习惯

  1935年1月27日,陷于绝境、饥寒交迫的方志敏不幸被俘。次日被押往上饶,在此期间,为了“以免他们问东问西的讨厌”,方志敏坦荡从容,挥笔写下245个字的《自述》:

  方志敏,弋阳人,年三十六岁,知识分子,于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第一次大革命。一九二六至一九二七年,曾任江西省农民协会秘书长。大革命失败后,潜回弋阳进行土地革命运动,创造苏区和红军,经过八年的艰苦斗争,革命意志益加坚定,这次随红十军团去皖南行动,回苏区时被俘。我对于政治上总的意见,也就是共产党所主张的意见。我已认定苏维埃可以救中国,革命必能得最后的胜利,我愿意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和革命。我这几十年所做的革命工作,都是公开的。差不多谁都知道,详述不必要。仅述如上。

  这篇自述是《方志敏全集》的开篇之作,虽短,却字字铿锵如金石。

  在上饶期间,国民党军曾审问一次,方志敏则说:“已写了几句,交参谋长了。”

  然而,目前收入《方志敏全集》的狱中文稿没有一篇来自国民党方面的档案。那么,《方志敏自述》是如何存世的呢?只有一种解释:方志敏有保存文件的好习惯。

  收入新版《方志敏全集》的狱中文稿共计13篇,其中有11篇在文末注明写作时间,有的还注明写作的环境。比如,在《清贫》的文末作者标明:“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六日写于囚室。”为了保险起见,方志敏还用米汤密写了一些文稿,在文末也标明密写的时间,比如,在《在狱中致全体同志书》的文末,作者注明“于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日写成,六月十九日密写”;在《我们临死以前的话》的文末,作者注明“一九三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写完,六月二十九日密写于南昌军法处囚室”等。这个注明写作时间、写作环境的好习惯,为后世对方志敏狱中文稿的考证乃至对方志敏研究均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

 

编辑:曾珂

关键词:方志敏 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 方志敏全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