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黄达人:转型不能脱离“内涵建设”

2015年08月05日 09:19 | 作者:黄达人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8月3日,在第八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举办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成果展上,一家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在操作高精度数控设备。 新华社发

  8月3日,在第八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举办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成果展上,一家职业教育学校学生在操作高精度数控设备。 新华社发

 

  所有高校都要关注大学内涵建设。所谓内涵建设,对于走应用型道路的地方本科高校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围绕和贯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条主线,来明确办学定位、调整专业设置、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应用科学研究、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优化学科建设等基本问题。

 

  地方本科高校应该在办学定位上充分体现“地方性、应用型”

 

  以师范类院校为例,常熟理工学院在升本前是苏州师专,升本以后,学校看到长三角的师范生需求基本饱和,谋求从师范到应用型的第二次转型。根据当地的产业,积极对接行业,成立五大行业学院,如光伏学院、电梯学院、汽车学院、服装学院等。

 

  同样是师范类院校,贵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看到贵州省适龄儿童入学率不高以及多民族地区需要推广普通话的省情需求,非但没有压缩师范教育规模,反而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立足黔南、民族、师范,体现办学特色。

 

  我在一些场合也听到人们的一些评论,认为地方本科高校是因为办学水平低才会被划为应用类型。这里需要一再强调的是,应用不代表低水平;面向职场培养人才也不是低水平;强调应用研究更不是低水平。我特别认同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说过的一段话,高等学校办学层次的不同体现在服务对象的差异,而办学水平的差异则反映服务质量的高低;办学层次不等于办学水平;低层次可以达到高水平,高层次也可能低水平。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定位,对于定位为应用型的高校,同样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作为大学的管理者,重要的是找准定位,然后把自己的定位做到最好。

 

  把专业设置和调整作为体现应用型特征的重要抓手

 

  无论是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地方本科高校还是高职院校,专业都是学校办学的依托和主体。

 

  一般来说,似乎有这样的规律,从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到地方本科高校再到高职院校,专业的服务面向是越来越窄的。像传统的综合性大学,通常会强调通识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而地方本科高校强调通用专业要面向具体的行业,也就是通用专业要有方向。例如,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金融专业主要面向四个子行业:银行、证劵期货、保险和信托。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把专业方向办成了新的专业。

 

  我认为,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特色不仅体现在专业设置上,还特别体现在专业方向的设置上。专业方向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由于不少专业并没有特别的行业指向,通过对专业方向的设置可以更好地服务行业需求、地方需要。

 

  很多地方本科高校为了更好地对接地方、对接行业,在设置目录外专业上有较大的需求,用同一个专业目录来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可能不合适。我也曾以教育咨询报告的形式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建议,应该允许各校在专业目录下自主设置专业方向,并把专业方向体现在毕业证书上。另外,在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的审批上要加强省级统筹。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更多是体现地方需求。像会计学、工商管理这样的专业,还是属于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对于整个国家而言,是国控专业;但是从局部来看,不同的地方还是有不同的需求。

 

  把课程改革作为大学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

 

  我也注意到,不同的学校,课程改革的抓手是不一样的。像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往往把通识课作为切入点,而应用型高校,首先关注专业课的改革。南京工程学院就提出要重构课程体系,主要做法是强化核心课程,删除过时课程,整合一般课程,开发新型课程。

 

  对于所有高校而言,都要重视教学保障体系的建立。

 

  前不久,我访问了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和北师大香港浸会联合国际学院等国内三所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他们的一个共性是对英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有比较多的借鉴,他们普遍认为,为什么英国大学的教育质量能够得到保障?是因为有一套体系在保障它。

 

  在这方面,我也参加了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一些工作,对于目前在做的国内本科教学估有一些思考。我认为,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应该坚持以高校作为教学质量的主体。在进行本科教学质量审核评估时,与高校日常外部评估的侧重点不同,主要不应该去检查高校教学的微观环节,而是应该看学校是否建立起完整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及是否在发挥作用。我建议,将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作为审核评估的重点,这也是海外高校的通行做法。

 

  科学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

 

  华中科技大学丁烈云校长认为,在创新链中,先是基础研究,紧接着技术开发,然后是工程化和产业化。他认为,像华中科大这样的学校的科学研究要在技术创新链上的定位前移,定位在原创性技术、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对于走应用型道路的地方本科院校,应该高举应用研究的大旗,立足地方、立足行业、企业,从实际问题出发,突出应用,让地方、行业和企业需要你。当然,作为学校,不可以干涉老师要从事什么研究,因为这是学术自由,但是学校的政策应该明确鼓励开展应用研究。

 

  还要明确学校开展科研的作用是什么?我认为,是三位一体,既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手段,也是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的方式,还是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尤其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除了我们常说的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其实科研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

 

  我建议,提升实训中心的地位,与学校原有的技术应用中心、工程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或研发平台等进行整合,建设成为综合平台,在该平台上实现三个目标:第一,增强学校的服务能力;第二,提升师资队伍的水平;第三,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就我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在“双师”的培养路径上,一般高校都注意引进企业人才和把教师送到企业锻炼这两方面的工作。所谓“双师”,一般认为要有企业的经历,对此,我并不反对。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强调能力,能力重于经历。因此,我也赞同受访高校很多老师的经验,他们认为,学校与企业共建合作研究平台,共同完成研究项目,并尽量吸收学生参与,既是产学研合作最好形式,也是培养双师型教师最好的途径。

 

  在转型过程中,还需要重视学科建设

 

  在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过程中,有一个说法,叫强化专业,淡化学科。有的学校领导曾向我提问,是否意味着学科建设重要性降低了呢?我认为,强化专业,淡化学科,特别指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培养的学生对职场的适应性,而不强调在专业教育中学科知识的完备性和系统性。同时,大学的另一个重要群体是教师,他们是学科的专家,学科水平高低是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我想,专业是培养学生的组织形式,而学科则是教师的归属。围绕行业、产业建设专业群,但支撑专业群的是学科群。

 

  很多受访者在交流的过程中都提到了两次“转型”的问题。第一次“转型”是按照高等教育规律,比如说,从专科到本科的办学能力的提升,第二次“转型”是学校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去。

 

  我认为,未来可能还要做出进一步的思考,就是随着整个国家的转型升级发展,高校要考虑如何融入到国家创新体系,进一步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让我们的学生不仅适应岗位,更加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作者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原校长)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黄达人 大学内涵建设 地方本科高校 专业设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