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华立集团泰中罗勇工业园—— 泰国“工业唐人街”炼成记

2015年08月07日 08:54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它是“行者”。

  20多年来,它怀揣中国制造的仪表行走在印度、泰国、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它带着中国研发的青蒿素行走被疟疾肆虐的非洲大陆,拯救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它到东南亚国家种植10万公顷木薯,用以研发木薯燃料乙醇……

  它是总部位于杭州的华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家成立于1970年,企业总资产和营业收入双超百亿元的中国民企。

  2015年,中泰建交40周年之际,华立集团在泰国创立的泰中罗勇工业园也迎来了自己的10周年———

  当年的“行者”已在泰国扎下“中国制造”的根,打造出泰国唯一被中国政府批准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截至目前,60多家中资企业在那里投资兴业,被誉为泰国的“工业唐人街”。

  起步:从建厂到建平台

  湛蓝的天空下,绿树、鲜花、草地与整齐划一的厂房相互辉映。7月22日,泰国罗勇府辖区内的泰中罗勇工业园迎来远方祖国的亲人。这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考察那里并看望了园内的中资企业。俞主席冒着高温酷暑,深入工厂车间,仔细询问了解中资企业在泰国建厂经营的细节,并在工厂食堂与员工共进午餐。入园的中资企业备受鼓舞。

  今天的泰中罗勇工业园如花园一般美丽,10年前,那里还是一望无际的菠萝、木薯地。

  泰中罗勇工业园创园10年,而早在2000年,华立集团就已来到泰国投资。那个时候,华立牌电度表是国内同行业中的佼佼者,为了进一步发展,华立将“国际化”确定为企业的三大发展战略之一。

  现任泰中罗勇工业园区总经理徐根罗,当年奉命来到泰国筹建华立集团电气(泰国)有限公司。这个公司是华立第一家海外投资的全资子公司,同时也是中国制造企业最早到泰国投资的项目之一。

  踏上泰国鲜花盛开的土地,远离祖国的创业者当然不会有坦途和鲜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只能化作酒杯里的“浮云”。

  日前,远在泰国的徐根罗给记者微信留言:“我们刚来泰办厂时,不能说是什么踌躇满志,其实更像是不知所措。”当时,华立仪表在泰国没有知名度,根本没有市场,加上语言不通、气候不适应等等因素,徐根罗团队在泰国的头三年,可以用“战战兢兢”来形容。

  说起遭遇的困难,徐根罗可以讲出一大堆“故事”。他说:“泰国虽然是‘佛国’,但很早就接受了西方经济文化的影响,国家对劳动者的保障有一整套法律法规。比如企业制定厂纪厂规,必须先以书面形式到劳动部门报备,然后在车间公示,最后再执行。哪怕企业要再改变一点点,也需要报备。刚开始,华立人不太了解,也没有及时与泰籍员工沟通,结果泰籍员工时常投诉到有关部门。”

  徐根罗讲到一个这样的片段:“2000年,我们接到一个菲律宾订单,时间很急。按中国的习惯,我们要加班。白天,管理层以身作则,我挽起袖子就到流水线上干活,泰籍员工很诧异,大家看我怪怪的。更怪的事还在后头,工厂早就下过通知,但晚上,工人一个也没来加班。后来我们得知,按他们的法律,人人各安其岗,不能越位。还有,要加班,先得提前沟通好。”

  后来,为了与当地人更好沟通,华立组织召开了员工大会,让泰籍员工选出3名工人代表,企业每月定期与工人代表沟通,通过他们了解泰籍员工的想法。“有问题的解决问题,暂时解决不了的我们就做好解释,大家商量着办。我们还提拔了当地人担任车间管理职务,效果不错。”徐根罗说。

  3年时间里,徐根罗团队碰过许许多多的“硬钉子”、“软钉子”,却也总结出了不少经验。

  徐根罗特别强调了文化沟通的重要性。他告诉记者,中国企业走出去首先要认同投资所在国的文化,不能用中国式的思考方式与对方沟通,而是要用他们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用他们的行为方式来完成中国人的目标。特别重要的是,企业要先研究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尊重他们的法律法规,然后努力寻找彼此文化融合的切入点,一点一点交融,逐步形成和谐的劳动关系,这样才会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终于,华立产品在泰国市场有了起色。2004年,华立电气集团(泰国)有限公司决定买地自建厂房,不再租赁别人的旧厂房。

  此时,华立邂逅了有华裔血统的著名泰商、安美德集团董事长VikromKromadit先生。双方对于未来不谋而合的预判,让华立的国际化之路闪现新的目标。

  双方都认为,第一,在中国方面,中国的经济发展大趋势将会推动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实现从产品走出去到企业走出去、投资走出去的转变;第二,在泰国方面,曾为“亚洲四小虎”的泰国在地域、资源、产业等方面具有吸引中国企业的优势,泰国应该会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目标地之一;第三,为了降低中资企业走出去的风险与成本,少走弯路,在中、泰之间,还需要一个中间的角色,那就是全方位的服务商。

  战略上的认同很快促成了双方的合作。2005年7月1日,中泰建交30周年之际,在中泰两国国家领导人的见证下,泰中罗勇工业园合作备忘录在北京签约,泰中罗勇工业园项目随之启动。

  华立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蜕变——不仅为自己的产品走出去,华立还要为更多的中国企业赴泰国发展而走出去,华立要当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商!

  共识:“双方需要共同成长”

  “世界那么大,想不想到工业园看看?”泰国曼谷时间4月23日凌晨,徐根罗在个人微博写下这样一句话。这天,罗勇工业园开始2015年员工招聘,徐根罗要招兵买马。

  泰中罗勇工业园规划总面积12平方公里,一期1.5平方公里,二期2.5平方公里,三期8平方公里。现在,一、二期已经开发、招商完毕,三期工程已经启动。

  据徐根罗介绍,泰中罗勇工业园的招商定位主要根据泰国国情、产业格局和中国制造业特点而定。

  起步阶段,工业园主要针对三个方面的企业招商:一类是中国商品的原产地多元化,把原先是国内的原产地,在泰国生产后变成泰国的原产地,以应对欧美国家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第二类是“跳板”企业,许多企业到泰国投资除了开发泰国本地市场之外,还想把泰国作为一个“跳板”,借此开拓东南亚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第三类是希望利用泰国优势资源的企业。

  园区建设初具规模之后,工业园着力引导国内企业来投资泰国独特的行业、产业。泰中罗勇工业园主要引进泰国政府乐于外国投资的农业、橡胶加工业等。例如,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产地,有成熟的汽车制造业、摩托制造业,现在,园区里就有新泰车轮、中策橡胶等大的中国轮毂、轮胎制造企业落户,园区汽摩配产业链日趋完善,轮胎产业集群规模初显。

  徐根罗还强调说,泰中罗勇工业园挑选企业还有技术、环保上的考量:在技术上,一是,产品要站在泰国同类产品前沿的或者技术是国际前沿的,要保证有高附加值。二是,污染大、能耗大、治污难度大的制造业坚决不引进。在环境保护上,为了确保对当地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化,园区要求所有入园中国企业都要严格按照ISO14001环保标准修建厂房,并通过泰国的环境影响评估(EIA)。中国工厂每天产生的污水也必须接受第三方污水处理公司的处理和监测。

  “之所以有这些条条框框,是因为我们深知泰、中双方需要共同成长,只有互惠互利、互帮互助,大家的事业才能长久。”徐根罗说。

  截至目前,园区已有40多家企业投产,有1000多名中国员工活跃在入园企业的工作岗位上,此外,这些企业还为当地创造了1万多个就业岗位。园区带动中国企业对泰国直接投资已超过15亿美元,实现产值43亿美元,向当地政府累计缴纳税费超过7000万美元。

  以泰中罗勇工业园为基地,华立集团成功转型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推动者”。

  带着泰中罗勇工业园的成功经验,“行者”这回自信地再出发。

  据介绍,在未来,华立集团部署3条行进路线:在东盟,华立集团以泰中罗勇工业园区为核心,加快开发第三期项目,并延伸至泰国缅甸边境以及缅甸土瓦港,为中国企业提供陆路直至印度洋的通道;在北美,华立集团已经启动投资建设墨西哥蒙特雷工业园区,占地约10平方公里,发展汽车零部件、光伏风电装备制造业,为中国企业提供开拓美洲市场平台;在非洲大陆,华立计划,适时在北非地区开发工业园区,半径可辐射欧洲、非洲以及中东市场。

  建议:

  民企可充当“一带一路”的“民间大使”

  全国工商联的调研显示,从2009年起,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并购增速不断加快,2009—2013年,并购总额510亿美元,增长逾600%;2005—2012年,并购总额复合增长率为31%,2012年是2008年的7倍达255亿美元,增速远高于我国整体对外并购。

  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对于民间资本而言,搭上祖国战略的“大船”,意味着民资可以获得更加强大的精神之帆,可以认定更加清晰的行进方向,可以凭借祖国的战略部署行得更远。

  成熟的中国海外园区,是中外互利合作的试验田,它无疑是托起中国企业走“一带一路”的有效载体。

  日前,华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汪力成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民企小而灵活,很适合“打头阵“,冲在“第一线”。同时,民企走出去了,就不仅仅代表自己,更是国家的一张“名片”,所以要主动承担起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和荣誉。

  他建议,国家应重视民企在所投资国的民间外交的作用。他进一步解释说,“从华立的国际化实践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民企可以当‘一带一路’中的‘民间大使’,通过民间交往的方式,增强中国与投资所在国社会各阶层的融合黏度,实现对投资所在国的部分沟通、协调功能。从政治上看,有的时候这种方式比政府、国企出面所展开的外交更有效率。”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泰国 企业 华立 泰中罗勇工业园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