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战争硝烟战争硝烟

“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民众自卫义勇军

2015年08月07日 11:17 | 作者:贾晓明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参加抗日义勇军的女学生们

参加抗日义勇军的女学生们

 

  “九一八”事变后,在全国人民的支援和鼓舞下,东北的爱国官兵、各民族各阶层的民众群起抗日,在各地自发地组织起许多抗日武装,以武装斗争与日寇殊死搏斗,前赴后继,开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东北战场,用血肉之躯与日寇战斗了14年。

  抗日义勇军最早兴起于辽宁省,这里的义勇军发展迅速,斗争也相当活跃。辽西地区境内多山,除东部及沿渤海湾狭长的辽西走廊为平原外,其余多为丘陵山地。山势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式降低,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大有回旋的余地。在辽西,由爱国将领黄显声(时任辽宁省警务处长)等人以具有抗日爱国思想的2000余名警察和公安队为骨干,将各路抗日武装编成“辽宁抗日义勇军”,这是东北义勇军各地中成立最早的一支。一时间,得到消息的各地爱国志士纷纷来到锦州,商讨组建义勇军事宜,黄显声分别给予答复,并根据各地的武装力量的具体情况,分别加以收编和委任。

  不久,“辽宁抗日义勇军”由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继续组织,于1931年12月改称为“东北民众自卫义勇军”,总指挥部设于北票,下属22路义勇军,每路人数不等,多者万余,少者千百,约计6万余人。开始时的活动区域,仅限于盘山、黑山,新民、辽中,绥中、沈阳、锦县、台安等地。随着斗争的深入发展,到1932年3月时,由22路发展至54路,人数增加到15万余。此外,还有27个独立支队和六路骑兵。其活动地区也扩大到辽南、辽北、辽东等地。

  义勇军机动灵活,出没无常,时而声东击西,避实攻虚;时而化整为零,或集零为整,到处打击日军。较为著名的有耿继周、王显廷、潘士贤、郑桂林等部,此外,绿林武装高鹏振部等也有一定的影响。有学者指出,东北抗日战争初期的基本特点是,具有全民性和自发性。从成分上看,爱国农民约占50%;原军警官兵约占25%;绿林出身者约占20%;政、工、商、知识分子等约占5%;从组织指挥系统看,义勇军主要有东北军系统(名义上仍服从国民政府)、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系统、辽吉黑热民众抗日后援会系统和其他分散各自独立的系统。义勇军每支部队人数不等,内部编制并不统一,也未能建立统一的领导体系和建制,各部队相互之间有着程度不同的联合关系或隶属关系,军费多靠自筹和全国各界人士的捐助;其装备大多为原东北军留下的轻武器,重武器很少,甚至一小部分官兵还使用冷兵器。

  由于日军侵占辽西的初期兵力不敷所需,因此主要是控制铁路沿线各战略要地,其军事行动也是以各铁路沿线的大小据点为主要控制面,尚不能向各地深入。因此,义勇军的活动也主要是围绕各铁路沿线的这些区域展开各种斗争。他们除了对一些重要城镇进行争夺之外,更多的是打伏击,袭击小股盘踞在一些据点中的日军,或扒铁路、毁桥梁、割电线、截后援等破坏骚扰活动。即使是日军驻锦州20师团司令部周围也战事四起,使得20师团各部及沿各铁路线日军守备队昼夜不宁。日军在辽西所到之处,完全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而义勇军在战斗中队伍不断扩大。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大将于1932年1月17日亲赴锦州,为被各地义勇军所击毙的日军官佐士卒作灵魂吊祭。

  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政权,为扑灭抗日烽火,于1932年4月后多次大举增兵,对义勇军重点活动地区实行连续性的残酷“扫荡”,一面经常派出各兵种部队到各地去作“行军示威”,制造法西斯恐怖气氛,借以对我抗日民众进行威吓。日军连续不断的“讨伐”、“扫荡”,使义勇军的处境更加艰难。由于义勇军孤悬敌后,部队粮秣一向靠自己筹备,武器弹药除从敌伪军手中缴获外,很少得到外援。特别是为了应付敌人频繁的进攻,部队经常处于紧张的行军作战状态而得不到整休。在联系困难、补给无援的情况之下,只能处于独自活动或联合作战的境地。尽管如此,1932年夏季,各地义勇军,特别是辽西义勇军所开展的游击战争又呈活跃局面,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抗日游击战,给予日军沉重打击。

 

 

编辑:曾珂

关键词:东北民众自卫义勇军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