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战争硝烟战争硝烟

抗战通俗文艺建设中的“三老”

2015年08月07日 11:30 | 作者:李萱华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时的合影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时的合影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宣告正式成立,发起人包括文艺界各方面代表97人。它是抗日战争时期为广泛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文艺团体。简称“文协”。

  武汉失守前夕的1938年9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迁到重庆,协会会员及理事大都先后到重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为团结全国文化人士,以笔为戈,抗日救国,积极开展抗战通俗文艺建设,号召作家创作通俗文艺,要求简单、清楚、明快,不卖弄风格,不抠字眼,要迅速有力,如机关枪放射,为此还提出过“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战斗口号。

  “文协”在武汉成立之初,便设立了通俗文艺工作委员会,随即出版了大量的通俗文艺作品,送进战壕,送下农村,为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在发展和推行抗战通俗文艺中,首屈一指的要算老舍、老向和老谈,人称他们为通俗文艺“三老”。

  大作家老舍是人所共知的,姓舒,名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老向和老谈就鲜为人知了。老向,姓王,名向辰,笔名老向,通俗文艺作家。老谈,姓何,名兆熊,字子祥,又名何容,笔名老谈、谈易,通俗文艺理论家。

  抗战爆发后,他们三人均从北方汇集武汉,从事抗战文艺活动。老舍主持文协工作,老向担任文协常务理事。文协设立通俗文艺工作委员会时,老舍、老向、老谈均被推为委员,负责组织专业和业余作者创作通俗文艺作品。抗敌文协一成立,开始的重点工作就放在通俗文艺的讨论和应用上面。在武汉时,老舍主持召开了“通俗文艺座谈会”。接着,文协又出版了老舍、老向、老谈等人的小说、大鼓书和街头剧等64开本小册子,各印10万册,分发到前线各战区和临近前线的农村,以激励士兵和民众的抗战热情。当时,冯玉祥创办了一个通俗性与综合性半月刊《抗到底》,也由老向、老谈担任正副主编,老舍当然是主要撰稿人。文协迁往重庆后,主办了通俗文艺讲习班,学员22人,分别由何容、老向、老舍等担任音韵、文艺宣传、音乐、技巧课程教授。

  1939年春,《抗到底》迁到北碚,老向受聘国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通俗读物组组长,老谈接任刊物主编。当时,由顾颉刚、徐旭生和段绳武作正副社长的通俗读物编刊社,亦已迁到北碚东阳镇幺店子。三个通俗读物机构同住一地,团结了大量的通俗文艺作家。1940年夏,由文协老舍主持,在通俗读物编刊社,召开了通俗读物创作座谈会。

  老舍、老向、老谈在抗日战争中,对通俗文艺的发展,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创作实践中,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正如老舍在通俗文艺讲习班所讲:“在战争中,大炮有用,刺刀也有用,同样的,在抗战中,写小说戏剧有用,写鼓词小曲也有用。我的笔须是炮,也须是刺刀。我不管什么是大手笔,什么是小手笔,只要是有实际的功用与效果的,我就肯去学,去试作。我不应以写了鼓词小曲而觉得有失身份。”

  这不是空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正是这样做的。老舍在武汉认识了爱国艺人山药旦,见他愿尽力宣传抗日,就为其写了《王小赶驴》、《张忠定计》、《打小日本》等鼓词。到重庆后,又向富贵花学习传统段子,边学边创作了《新拴娃娃》、《文盲自叹》等新段子。他在冯玉祥家遇见3个避难的河南坠子艺人,就为他们写了长达两千多行的一部唱词。不仅如此,他还用旧剧形式来反映抗日故事,创作了京剧《忠烈图》、《王家镇》、《新刺虎》、《薛二娘》,后来专门出版了通俗文艺集《三四一》。

  老向,本名王向辰,河北束鹿县人氏。早年与同学何容参加北伐战争,后重返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青岛、吉林大学做教职员。“九一八”事变后,回到河北定县,参加晏阳初主办的平教会,由于与平民接近,写作民谣、民间故事,以平民的语言、通俗的文字,发挥了他写作才能。20世纪30年代初,即在《东方文艺》杂志上发表文章,从事通俗文学创作。

  抗战兴军,平教会后撤,老向来到武汉,与众多老朋友汇合,参加了文协。一面主编《抗到底》,一面进行抗战文艺写作。写有大量的鼓词、小调和抗战童谣。诸如《油炸卫》、《捉敌探》、《周建章独守三峰》、《新战长沙》等等,影响最大的力作要算《抗日三字经》,发行10多万册,教育部将其作为正式课本选登。他写的《论瓶写酒》主张用旧形式来宣传抗日战争的新内容,对发展抗战通俗文艺,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老谈,本名何容。早年从军,在北伐军中作政治工作,写成的第一本书《政治工作大纲》,记录了1927年北伐军中的政治宣传工作。读者一看这书,不由得就要笑,也不知笑的什么、为什么要笑。林语堂看中了这本北伐纪事,在他编的《论语》杂志上,当着幽默作品用幽默笔调一介绍,何容顿时成为幽默作家。他在书上印着一方图章“何容谈易”。本意是姓何、名容、字谈易,但也可读成“谈何容易”,这和老舍介绍创作通俗文艺的经验之说,“抗战文艺,谈何容易”,并非巧合。何容也深知创作通俗文艺的艰辛。他不仅要自己进行艰苦的创作,还要修改外来作品,编辑刊物,当然是要费尽心血。他除创作有《抗日保国》、《游击队夜袭平昌》、《游击队收复涞源》等大量通俗文艺作品,还主编了20多期《抗到底》。其时,老谈之名就与老舍、老向并称为通俗文艺“三老”。老作家陈纪滢说:“老舍、何容、老向都是中国近代文坛的三个卓越的幽默作家,他们三人表达的幽默方式不同,但效果却都是一样。”

  文协通过通俗读物编刊社,从1939年迁来东阳镇,到1942年与国立编译馆合并,在北碚期间,陆续出版有64开本小册子157种,诗配画、连环画11册。作品形式有鼓词、唱词、故事、平书、竹板书、快板书、小演唱、民间戏曲、独幕话剧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歌颂抗日军民英勇杀敌的故事。其中以王冰洋的《大战午城镇》、以群的《杀敌除奸》、老舍的《王小赶驴》、老谈的《游击队夜袭平昌》和老向的《油炸卫》等最受欢迎,在前方战士与后方民众中流传很广。

 

 

编辑:曾珂

关键词:抗战通俗文艺 抗战通俗文艺建设中的“三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