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老台胞杨俊雄讲述抗战岁月普通母亲的故事:往事惊心泪欲潸

2015年08月08日 09:17 | 作者:易靖茗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1

 

  日前,在北京朝阳区北窑地物资大厦的宿舍楼我们采访到了82岁的老台胞杨俊雄。

  杨俊雄,退休前是北京酒仙桥医院原主任医师(现合并为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事普通外科工作40余年,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及高超手术技巧,72岁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他一生钟爱的手术台。1958年被评为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因他手术精湛,被患者们亲切地称作“杨一刀”。

  支持大姨参加义勇军打鬼子

  1933年10月8日,杨俊雄出生在福建石狮,父母都是台南人。杨俊雄母亲是怀着他跟随着大姨来到福建崇安的。至于父亲,杨俊雄一直未曾见过,母亲到大陆来时,父亲没来,在杨俊雄9岁时父亲在台湾离开了人世,他的印象中母亲曾讲过父亲是位医生。

  其实,母亲与大姨并非亲姊妹,但杨俊雄自始至终称她为大姨。杨俊雄听母亲讲,母亲与她情同手足,虽未义结金兰,却也胜似姐妹。那时,她们在台湾有着相同的家世背景,两人母亲均为洗衣工,家境又都十分贫寒,后来两人一起上学,又一起分到了一家长老教会医院做护士工作,渐渐地,两人的感情就十分密切,成为了无所不谈的闺蜜知己。在长老教会医院,母亲比较勤奋,好学上进,不满足于一般护士工作,后在医生们的帮助指导下,她刻苦自学了相关医学知识,到大陆前,她已经是医院一名名副其实的助产师了。

  大姨则没有走这条路。大姨思想活泛,思路开阔,经常接受外面的新思想,应该讲,在当时算得上是个新女性了。工作后,大姨看到每天服务的对象大都是日本人,稍有不当,他们对她们不是骂就是轻薄,更有甚者还动手打人,根本不尊重她们。所以,从那时起,大姨在骨子里就很恨日本人,就想有机会一定得离开这个地方。不久,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大姨借机游说母亲,告诉母亲东北被日本占领了,中国人就要成为亡国奴了,台湾日子肯定会越来越不好过了,我们应该到对面去看看,听说大陆有敢跟日本人干的队伍了。

  在台湾,母亲非常信任大姨,听了大姨的劝告,并不顾父亲和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跟随大姨来到了福建崇安。这个时候,崇安已经聚集了许多台湾乡亲。来到这里的乡亲,大多是在台湾生活不下去了的。

  到崇安后,第一需要解决的便是生活问题。于是,大姨和母亲就利用自己学医的特长,在当地开了家药房,而药都是从台湾长老教会医院等地方,通过原来的同事帮忙进的。一段时间后,日本在中国越来越猖獗,中国军民的抗日情绪与日增长,民间百姓也自发地开始抵制日货。一天深夜,药房被激情燃烧的愤怒百姓一把火给烧了。大姨与母亲没有责备任何人,她们知道其中的个因。可生活得继续。她们一合计,又来到厦门开了个诊所。但同样没多久,诊所停了。此段日子,大姨恋爱、结婚、生子,恰好夫君是福建石狮人,母亲最终随大姨一道来到了石狮。

  1939年,李友邦在金华成立了抗日义勇军。沉闷了好长时间的大姨,总算找到了找日本人算账的队伍,她二话没说,立即前往金华参加了义勇军。而把照顾家的重任留给了母亲。

  杨俊雄依稀记得,自己的小学是在崇安的台湾儿童教养院上的,以后就在石狮长大。他和大姨夫的关系非常好,小时候杨俊雄右手骨折,就是大姨夫抱着杨俊雄到福建的少林寺用中医治疗好的。杨俊雄后来成了普外科医生,手术必须要右手使劲,而当年右手骨折对此一点儿都没有影响,这多亏大姨夫及时地带他治疗。

  大姨有6个孩子,老大是脑瘫,最早在崇安就死亡了。大姨参加义勇军后没多久,大姨夫被人举报,说是看见他从日本船上下来的,就被当成汉奸被一个国民党的旅长给枪毙了。其实,这都是那些腐败的国民党官兵为了绑票捞钱所为。

  就这样,大姨在抗日义勇军里坚持抗日,母亲则用她那双羸弱的双肩担起了两个家庭及抚养6个孩子的重任,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微薄力量支持着大姨、支持着中国的抗日行动。她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母亲中的极为普通的一位。

  母亲教给我们的是懂得爱国

  大姨夫去世后,石狮是待不下去了,杨俊雄母亲就带着孩子们来到了福建长乐。为把孩子们抚育成人,母亲不得不在家重新挂牌开起了诊室,做了一名助产师。母亲是普通人,但她始终尊重知识与教我们爱国。

  尽管如此,那时候积贫积弱的中国,不论你在哪里,生活的困难总也不能摆脱。杨俊雄母亲依然一样。但这位伟大的母亲却能够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意识到孩子们必须受到教育,这个国家需要下一代受教育。于是,她硬是咬紧牙关,想尽各种办法让每一个儿女都能够有书读、有学上。杨俊雄还记得,勤劳的母亲把辛苦盖起来的家,分了一半给教堂做礼拜,这样教堂也协助母亲一起供孩子们上学。就是在长乐,杨俊雄读完了中学。

  抗战胜利前夕,国民政府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把在福建的台湾同胞全部集中到崇安,统一住宿,统一生活,名为这样好照顾台湾同胞,实则是要监视他们,怀疑他们中间有日本人的特务之类的人。

  那段时间,他们家的生活就更加困苦了。为帮助母亲,渐渐长大了的孩子们一边继续读书,一边开始帮忙母亲做些家务活,男孩子出去砍柴挣钱、女孩子在家做饭洗衣,甚至,杨俊雄还差点也去参加抗日义勇军少年团,希望能给家里减轻负担。恰时,抗战胜利了,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杨俊雄没能去成。台湾抗日义勇军和少年团回到了台湾,大姨则没有跟去,而是从上饶回到崇安,她离不开母亲和孩子们。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家境开始好些了,杨俊雄和表兄妹们得以继续读书。随后,大姨的大儿子考上了复旦大学,后来专门从事文学创作;一个表妹考上了郑州的水利专科学校,另一个考上扬州师范学院;杨俊雄也考上了福建医学院,继承了母亲的传统。选择学医,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杨俊雄那时候认为医生是自由职业,不需要靠任何人都能够解决温饱问题。

  杨俊雄在读大学期间,接受了新中国的教育,看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变化和新气象,并坚定地相信新中国一定能够带领大家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奔向美好的明天。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举,急需各方面的人才。杨俊雄从福建医学院毕业后,国家进行了统一分配,他被分配到了当时主管国防工业的二机部。从此,杨俊雄的事业、人生就留在了北京。不多久,杨俊雄也把母亲接到了北京,让辛苦了一辈子的母亲在北京安度晚年,直到1970年去世。(易靖茗)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杨俊雄 抗战岁月 母亲的故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