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聚合专题聚合

期待更多的关爱

全国政协委员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献策

2015年08月10日 10:24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上海市委主委郑惠强:让农村随迁儿童在城市平等受教育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顺口溜,虽然令人心酸,但却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因为缺乏父母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亲情缺失、内心封闭、冷漠自卑、孤僻内向等问题,再加上部分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甚至有的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中国未来的繁荣和发展。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完善法律法规,既“落地生根”又“开花结果”。完善对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体系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保障。目前,对留守儿童的保护还缺少针对性、综合性的法律法规,已有的一些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可操作性不强。建议加快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其地方相关条例的修订,切实将男女平等、儿童优先的原则纳入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修订中。特别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权益、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消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歧视,增强法律法规政策的适时性和可操作性,有效保障相关条款的实施。

  完善户籍政策,打破“玻璃门”,不进“旋转门”。2014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一定程度上解冻了中小城市僵化的户籍制度。但对城区常住人口在100-500万的大城市尤其是城区常住人口在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落户依然设置了很多限制条件,从而造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困难,导致大量农村儿童难以随父母进城生活,只能继续留守在农村。建议大城市进一步完善户籍政策,适度放宽在就业范围、年限、居所、社保等方面的限制,让符合条件的与父母共同在城市生活的农村随迁儿童享有与城市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开展专项工作,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一是建立成长档案,以学校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分类管理、信息互通的工作。二是建立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电邮、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主动沟通,经常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三是加强培训引导,增设一些课程和生活能力训练内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四是主动分担成本,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合理分担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本。

  突出家长责任,避免“挣了票子、误了孩子”。首先,加强社会宣传,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其次,建立约束制度,要求家长定期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主动联系,了解子女学习情况,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加强家长与监护人的联系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和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再次,家长应采取电话、短信、网络、回家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帮助其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价值观念。

 

编辑:薛鑫

关键词:全国政协委员 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