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走科学化的中国幼儿教育道路

——陈鹤琴先生幼儿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

2015年08月12日 09:33 | 作者:陶西平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随着各种幼教思潮进来,国内对此也有各种声音。学前教育老师们常常无所适从,甚至浮躁。我们的教育在吸收外来文化时,也要植根于民族、国情之中,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历史,在传承中创新。7月31日,由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陈鹤琴幼教思想研讨会”在京召开,本刊择要刊发,以飨读者。

  ———编者

 

  作为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幼儿教育的问题,并探索创造了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论跟思想体系。纪念他,我想关键词就是两个:科学化、中国道路,我们学习他的时代意义也就在这里。

 

  最近,有的专家对六个国家的幼儿教材做了比较,看东西方教材中自我自主、克己奉公两类内容所占的比例。最后发现,日本、韩国幼儿教育教材基本上体现的是东方理念即克己奉公。而中国的教材从理念上已经基本上接近西方国家,自主自我内容所占比例比较高。也就是说从我们目前的教材涉及的教育理论上看,都已经接近了西方国家,这与近几十年,大量西方幼教理论引入中国分不开,如福禄贝尔、蒙台梭利、马拉古奇等人的思想,以及西方的幼教经验如法国的做中学,德国的自然森林教育、新西兰的儿童学习故事等。随着这些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引入,我们幼儿教育的理论和教材也较多地体现了西方的教育理念,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这种教材的西方化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实践也如此。这也正是我们现在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理念上没有注重实践化,在实践上并没有真正的科学化。我们今天学习陈鹤琴先生很重要的时代意义,就在于我们要走一条科学化的中国幼儿教育道路,而陈鹤琴先生为我们幼儿教育的科学化与中国化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追求理想,但不脱离中国的实际

 

  做教育,我们不能够只有理想,只描绘一个蓝图,而不考虑到中国实际,陈鹤琴先生既追求一个理想的幼儿教育,但同时又不脱离中国的实际。

 

  1981年11月,年近90岁的陈先生给《幼儿教育》题词:热爱、了解和研究儿童,教育他们使之胜过前人。我想这就是他幼儿教育的重要的理念,他认为旧中国的教育制度空谈理论,教学脱节,读死书,读书死,书本至上,不求进步,学生缺乏创造性,没有动手能力。我觉得学习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特别重要的就是抓住他看到的旧教育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陈鹤琴一生都在致力于把死教育变成前进的活泼的有生气的教育,即“活教育”。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包括他的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

 

  首先是“活教育”的目的论。他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他说:“做一个中国人与做一个别的国家的人不同。做一个中国人必须热爱自己的国家……为自己国家的兴旺发达而努力。”他还说:“我们要做世界人,便要爱全世界的人类。爱那些站在真理一面的人类,真理是不会泯灭的,真理是我们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的最高准则。”他认为做现代中国人包含五方面的条件,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能够合作,要乐于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我们如果把这五方面的条件跟现在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照一下,实质内容是相近的,他这五个方面提得简单明确,使我们一目了然。“活教育”的目的论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把做人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仍是我们今天的教育要追求的目标。

 

  “活教育”的课程论是“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针对传统教育“把书本作为学校学习的唯一材料”,把读书和教书当成了学校教育活动内容的实际状况,陈鹤琴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材料”概括为“活教育”的课程论。这是跟死教育的课程论最重要的区别,应该也成为今天幼教课程改革的方向,如我们讲以游戏为主,实际上游戏应该是以大自然、大社会作为背景,作为环境,作为生态的游戏。而不能只是停留在课堂之中。

 

  1928年,陈鹤琴负责全国幼稚园课程标准的草拟和制定工作,他反对小学和幼稚园的分科教学法,提倡“整个教学法”,主张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教给儿童。整个教学法到今天仍然是我们幼教改革的一个最重要的课题。目前指南对我们幼儿教育应该发展的5个方面都讲得非常清楚,关键是这五个方面如何在一日活动中变成整个的。陈鹤琴当时就明确提出,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有系统地教给儿童。

 

  “活教育”的教学论就是“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我想这是我们现在所谓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关键所在。最近督导部门也对幼儿园小学化倾向进行了督导,在督导过程当中出现的分歧就在于什么是小学化,到底是孩子学了小学的内容叫小学化,还是指不要用小学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学前的教育,这两个之间看法不是很一致的。讨论中,也有人提出,美国高中的课程改革要求加大AP课程(大学先修课程)的比重,提出要实现高中有50%学生选修AP课程,这是不是就叫做高中大学化?

 

  其实,我想小学化当然与内容有关,但可能主要不在于内容,主要是在于所用方法不适合于孩子的年龄特点。而陈鹤琴先生提出的“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就是我们改革的重点。他的“活教育”教学论的基本原则也就在这里。他说这并不是否定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儿童是在与自然社会的接触当中,在亲身观察和活动当中来获得经验和知识。也就是说不在于学了多少东西,而在于这种学是通过孩子亲身的观察跟活动得到的,所以他主张把书本知识跟儿童的直接经验相结合,这样获得的知识才真实、才亲切而且才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的精神。

 

  陈鹤琴提出,随着课程的改变,组织形式也应该变,所以活教育的课程形式应该符合儿童活动跟儿童的生活方式,符合儿童跟自然社会环境的交往方式,所以他提出了五指教学法。该教学法包括五方面的活动,他用人的五根手指作比喻,而这五根手指是长在一个手上的,是不可分割的。我觉得五指教学法跟指南提出的五个方面也有很密切的联系,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幼儿教育课程模式,比近几年从西方引入中国的模式早很多年。

 

  善于借鉴,但不盲目模仿西方

 

  我们需要借鉴,因为只有开放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改革。但是我们不是盲目地模仿西方。陈鹤琴留美的时候,他系统地学习了美国的教育学说,以及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如借鉴杜威的思想。1934年7月,他对欧洲11个国家进行了教育考察,参观了许多新型的实验学校,跟各国的教育专家进行教育问题的讨论,对欧洲的新教育有了真实的感受,从里面看到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共同特点,认为这是中国教育值得借鉴的。

 

  但他的借鉴又不是盲目的,他在本国进行幼儿教育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指出:“要晓得我们的小孩子不是美国的小孩子,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环境跟美国不同,我们的国情跟美国的国情又不同;所以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在我们用起来未必都是优良的。”我们现在的实践实际上也证明了这一点,不仅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环境跟美国不同,应该讲我们整个的文化生态以及我们的家长都跟美国不同。所以,他提出:“幼稚园的设施总应当处处以适应本国国情为主体,至于那些具有世界性的教材和教法,也可以采用,总以不违反国情为唯一的条件。”陈鹤琴强调了要和国情结合,这可能是我们现在进行改革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引进国外的理论和国外的实践是必要的,在一段时间里面模仿也是必要的,因为你不模仿你不知道他是什么东西,但是时至今日如果我们还是只有模仿,中国的幼儿教育没有多少路可走了,因为很难适应我们现在时代的发展,包括家长的需求。所以说,就有一个如何真正走出中国的幼儿教育道路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而陈鹤琴先生当年就已经提出来了,面对旧教育的全盘西化,脱离实际,死读书本的时弊,他指出:“今日抄日本,明日抄美国,抄来抄去弄不出什么好的教育”。这句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他从美国回国以后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一方面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批判封建的制度对儿童的束缚跟残害。另外一方面针对当时幼儿教育被外国教会垄断,全盘西洋化的现状疾呼:“幼稚教育抄袭西洋,不切合中华民族性,不适合中国国情,不能使中国儿童适应。”陈鹤琴的思想超越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在实验本国教育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我想我们现在最需要的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的学前教育思想。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陈鹤琴 陶西平 幼儿教育 科学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