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策论 策论

中国智库建设还要苦练内功

2015年08月13日 14:29 | 作者:张树华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今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首次明确了中国智库建设的经验和遵循,特别强调智库建设的“中国特色”,强调中国的智库建设要走自己的路。这无疑为这两年中国兴起的“智库建设热”指明了方向。

  伴随着智库热的兴起,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智库成为一些同行心中的模板。有的以美国的智库标准来衡量中国,认为中国智库刚刚起步,水平低而数量少,称“中国目前绝大多数研究机构都不是智库”。有的追捧或迷信一些所谓的智库排名,在某些偏颇而不严谨的国际智库排行榜面前患得患失、妄自菲薄。有的则断定,与西方国家智库相比,中国智库的弊端是缺少资金或独立性,没有思想市场,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等。还有的借机宣扬称,中国智库的根本出路在于与“国际接轨”。

  在一些人的头脑里,智库是西方舶来品。实际上,远的不讲,就在近百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长期实践中,一直有着有别于西方智库市场的内参信息报送系统,积累了有效而丰富的中国经验。虽然二战后西方出现了众多专业性的智库,也积累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有益做法,但鉴于智库建设内容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中国智库的建设目标不应当是“独立化、市场化”,而是生产“科学性、客观性、人民性”的智库产品,力争成为决策机构“信得过、用得上、靠得住”的参谋和助手。近期中国智库建设要做的是练好内功,而不是盲目追求外在的国际化和形式上的独立性。

  有人认为西方智库拥有独立经费和相对于政府部门的独立地位,能摆脱政府领导人意志的影响,站在中性客观的立场传播独立见解,从而更好地发挥政府“外脑”作用。实际上,西方智库标榜的资金、政治、思想独立,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在实际运行中,西方智库无论是资金来源、从业者地位,还是对决策过程施加影响的程序、方式和效果,不是背后依靠的是政府或政党,就是受到资本力量的控制、市场逻辑的影响、利益集团的操纵或党派纷争的搅扰。与之不同,中国的内参信息报送系统一直是国家组织体系的一部分,按照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从客观角度出发,力求反映客观实际和社情民意、反馈真实的信息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成果,从而实现群策群力,为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服务。

  要分清营利性、商业性咨询公司和调查机构与专业性智库的区别。西方智库一般是非营利性,资金主要依靠捐赠。这被国内一些人视为建设样板,甚至提出“中国智库要先富起来”的口号。然而,至少从逻辑上,“取”与“予”是要大体对等的。据“透明化”组织调查美国35家智库后发现,只有2家智库相对透明,其他智库很少提供或根本不提供资金来源信息。大量隐性捐助特别是境外资金投入使得智库更多依据利益集团偏好,塑造对少数富人有利的政策,甚至在资本操控下发布有损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信息。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已深刻体会到个中滋味,正在设法摆脱垄断资本、国外资金对智库的限制。

  要审慎对待培育“智库市场、思想市场、智库产品超市”等说法。不是所有智库产品都可以流通,也不是所有的智库产品都能变成随意市场化的商品。虽然中央文件已明确指出可以将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纳入智库制度保障体系,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智库要变成市场化、商业化的运行机制。智库为党和政府提供服务,并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必须有一定的行为边界和底线要求:要做到方向正确,立场坚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认识到智库产品的思想和国别属性,防止过度商业化、实用化、功利化。不应忽视智库成果的保密工作,决策咨询建议被采纳与否,都不应擅自公布,更不要一味追求媒体影响力或国际影响力。

  综上所述,中国智库建设还要苦练内功,冷静看待一些智库排名。要量力而行扩大影响力,切不可本末倒置,到头来反倒给外人“忽悠”了。中国智库要提升自身的价值,最为现实有效的途径是对内立足民生,服务好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对外推动和平发展、和和共生、互利共赢。这与西方某些智库依靠资本势力,通过传媒鼓动党同伐异、单边主义、恶性竞争等完全不同。通过传播偏执、制造文明冲突和宗教歧视制造舆论,把吸引国际眼球、扩大智库舆论影响力视作智库评价标准,甚至用这种标准去追求国际智库排行榜上位,这是一条邪路,中国智库决不可为。总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走自己的路,既不能标新立异,更不能盲目套用西方模式,要立足中国国情,练好内功,着力提升决策咨询服务质量,坚持走自己的路。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中国智库建设 “智库建设热”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