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尹在继:茶叶检验 茶情一生

2015年08月14日 08:51 | 作者:徐金玉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编者按:

  老茶人,一生事茶,以身许茶。他们几十年为茶行业奔忙、不辞辛劳,几十年披荆斩棘、开创奋斗。时间在无情逝去,那些值得我们感恩、怀念和崇敬的茶界前辈,不应该被忘记。

 

  为此,本刊特开设“老茶人”栏目,一为“饮水思源”,记录曾在艰苦岁月中的一代代茶人;二为“以史为鉴”,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

 

C20150814003-zx11

尹在继

 

  96岁的尹老,头发、眉毛全白了,举手投足间却矫健轻盈。如果从老人家18岁入茶行开始算起,如今也是将近80载,而其中,从事茶叶出口检验工作更是逾半个世纪。那段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光辉岁月,成了老人生命中一抹浓重、明亮的色彩。

 

  起草茶叶出口检验标准

 

  我国是茶的故乡,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开始,茶叶就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商品,但真正形成有规模、有组织的茶叶出口检验,还是在尹老这一代人身上。

 

  据尹老介绍,这项工作,首开先河的是上海商品检验局,但很快就因抗战爆发而中断,1946年又重新恢复。尹老也是在这时候进入该局,担起了“把关人”的角色。也是那个时代起,中国茶叶出口检验实现了一次次开拓之举。

 

  首先挑战的是历史遗留的着色问题。说起当年的情况,近百岁的老人依然记忆犹新。“出口茶叶着色是出口检验的‘疑难杂症’。”尹老说,为了让茶叶看上去更加鲜嫩,收益更高,个别茶商会涂上色料吸引消费者。个别无良商贩甚至用的是有毒色料,含有铅、铜等元素。尹老边回忆边摆手,“茶是日常生活的饮料,怎么能着色呢?!色料无论有毒无毒,都必须要禁止!”

 

  这种检验显然断了一些不良茶商的财路,各方面的压力蜂拥而来。但是,尹在继坚持,作为出口饮料,涉及人体健康、茶农生计,甚至国家声誉,怎能轻易让步?必须严格治理。“我当时提出,要从源头禁止染色,产地茶厂生产茶叶,只要检出染色问题,产品一律禁止出厂!”终于在1952年,守得云开见月明,我国外销茶着色得到完全禁绝,此后步入良性循环之路。这一举措赢得了世界各国消费者的好评,也让尹在继心中的一块石头落地了。

 

  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茶叶出口检验(暂行)标准》和《茶叶产地检验实施办法》的执笔任务落在了刚过而立之年的尹在继身上。这是多么重要的一项任务啊!尹老清楚地记得,当时正值新中国召开第一届全国商品检政会议,尹在继作为茶叶专家前去参加,同时参会的还有他的恩师吴觉农先生,以及蔡无忌、黄国光、戴啸洲等四位茶检专家。

 

  夜以继日翻阅大量的资料,和各位同行专家一起伏案斟酌字句的场景似乎还历历在目,尹在继笔下诞生的新中国第一个茶检标准已经悄然走过了65年历史。

 

  茶叶分级探路先行

 

  迄今为止,中国茶叶的品种、等级分类依然让消费者眼花缭乱,但关于茶叶的分级问题,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已经提上日程、并取得历史性的进展。

 

  1954年,国家商检总局、中茶总公司联合发文,决定在上海成立“中国茶叶分级研究小组”,尹在继任组长。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尹老颇为激动,那时他整个身心都扑在评审、分级上面。茶叶评审需要对其色、香、味、形、叶底等进行评定,每个项目都不容忽视,奋战了一年多后,尹在继和同事们制订了一整套红绿茶各类各级标准样茶和实施办法,使我国外销茶叶走上了规格化、等级化和标准化道路,并创新性地更改了原来的交易方式。

 

  “过去,我国对外洽谈业务或成交时,每笔交易前都先寄样、看样后再成交。我们在制定等级时,设立了‘茶号’来进行统一编号定级,替代各类各级红绿茶规格、等级、标准代号,例如第一个数字代表茶叶,第二个数字代表等级,之后的数字再代表第几批、哪个茶厂,非常清晰地将茶叶属性表达出来。再交易时只需报个茶号就可以了。”尹老笑着说,当时的编号茶习称“号头茶”。

 

  “有个号头茶是8147,代表雨茶,当时在西北非地区,特别是在塞内加尔,可以说上从国家元首,下至一般百姓,都对这个茶号非常熟悉,也把它视为我国优质绿茶的象征。”尹老高兴地说,编号的认可度高,让他们颇有成就感。

 

  “茶叶等级和编号定了,通过扬长避短的拼配技术,保证产品的稳定供应,这就形成了品牌。”尹老说,茶叶出口逐年递增是一张令人欣喜的成绩单,中国茶叶出口向世界各地,成为了摩洛哥、毛里塔尼亚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杯中饮品。

 

  半个世纪的时光,都奉献在了茶叶品质检验上,尹老说,这段日子也成了他生命中弥足珍贵的财富。

 

  念念不忘红碎茶

 

  红碎茶一直是尹在继挂心的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关注茶叶出口的他敏锐地发现,国外消费者对红碎茶青睐有加。在20多个产茶国中,除了我国以外,只要生产红茶,均以红碎茶为主。

 

  “国外消费者饮用红茶,和中国人喝工夫红茶不同,他们像喝饮料一样,喜欢一次性冲泡,并在茶汤中加入糖、牛奶等辅助食料,这就要求茶汁浸出快,滋味浓强。红碎茶就是这种茶,因而才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尹老笑着说。

 

  那么,怎么做红碎茶呢,为此,尹老和同事们进行了冲泡试验。尹老说,他们把国外高档分级红茶、国内部分地区的红碎茶,以及工夫红茶初制中所产生的红碎茶,同时用5分钟冲泡法,冲泡两次,每次分析其主要成分,并进行感官审评,给予综合评比。

 

  “从结果上看,揉捻工艺关系着红碎茶的品质。很多人理解红碎茶,认为把外形做碎了就可以,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红碎茶要求‘碎’的不是叶子的外形,而是叶子的细胞组织。”尹老说,当时,很多人虽然想学习西方制造红碎茶,也引进了揉捻机、干燥剂,但是制茶人员思想依然受传统工夫茶的影响,把嫩叶揉碎了,不容易接受。且工夫红茶精制时要反复整形,精工细作,这对红碎茶的品质却有损无益。

 

  尹在继当时就看出来这一点。他说:“红碎茶不是由于它的外形存在什么匀净美观的特点,恰恰相反,它外形的匀净度比工夫红茶要差,它的兴起,是由于它具有浓强鲜爽的内质而受人欢迎。我们要根据红碎茶的品质要求,去熟悉它、实践它、研究它、发展它,不要被那些陈旧的经验或框框所限制。”

 

  到了1963年,红碎茶试制小组成立,我国正式生产红碎茶,在云南、四川、湖北、广东、江苏分头进行试制。尹老作为相关负责人,到各地参与试制和研究,不断指导工作。经过三年试制研究,获得初步成功。但后来由于历史原因,后续工作被迫停顿。

 

  对于尹老来说,这多少有些遗憾。现如今,他依然关注红碎茶的发展,在他看来,只要在制茶技术、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等方面赶上或超过先进国家,红碎茶的外销市场依然前景广阔。

 

  八十年与茶相伴,一段段往事,尹老记忆犹新。“吃点苦都无所谓,为了茶,我无怨无悔。”尹老说。

 

  老茶人名片

 

  尹在继,1920年8月生于浙江嵊州,茶叶科技专家、茶叶检验专家。参与建立了新的茶叶检验制度和实施办法,为新中国茶叶出口检验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茶叶出口检验技术人员。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尹在继 茶叶检验 老茶人 茶叶分级 茶叶出口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