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中国网事:透视中国农村“留守女童”生存现状

2015年08月15日 14:46 |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原标题:中国网事:透视中国农村“留守女童”生存现状

  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报告,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6100多万,其中女童2800多万。

  她们,被称为“留守的花蕾”。

  除了那些极端恶性事件,大多数留守在农村的女孩,默默成长。她们,有的衣食住行都依赖爷爷奶奶,有的需要独自面对生活,有的遇到生理问题不知道该求助谁,有的则因为家庭变故、顷刻间沦为“事实孤儿”……她们的共同点是——内向,敏感,渴望父母的爱。

  让她们开口,很难

  湖南邵阳“无妈乡”——黄荆乡的黄春花,面对陌生人,始终低着头,问好多个问题,才会偶尔回答一两个字。在她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离开了家,再也没有见过。

  “你有什么愿望吗?”

  “……”

  “那,你想不想爸爸妈妈?”

  “想。”

  “知不知道你妈妈去了哪里?”

  “……”

  “想去找你爸爸吗?”

  “……”

  “说啊,说想啊,让你爸爸寄钱给你,给你买衣服,买新书包。”一旁的奶奶忍不住插话,春花却始终低着头,眼神里露出一丝慌乱。

  根据当地最新的统计,“无妈乡”有120多个“失母儿童”,他们很多都像春花一样沉默。

  沉默和敏感不仅源于亲情的缺失,也来自于群体的压力。一些留守女童在生活和学校的环境里,常常遭受隔离、歧视。

  广西都安12岁的留守女童燕子(化名)说,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她和妹妹会被同学欺负,有时甚至被莫名其妙地“隔离”。“没有人跟我们玩,就是我们几个自己玩。”她说。

  燕子的邻居、10岁的留守女孩飞云(化名),看到燕子姐妹在接受采访,她第一反应是跑回自己家中,躲在房间里不敢见陌生人。

  也有开朗的孩子。

  比如“无妈乡”14岁的张娜(化名),面对记者笑得很轻松。但只要提及爸爸、妈妈,她就会言辞回避。

  对于爸爸,张娜只用“不怎么关心我”来评价。对于妈妈,她嘴上说“不是很想”,脸上却挂了泪水。她说:“同学们在一起玩,只要有人说起妈妈,我就会默默地走开,不想听。”

  《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呈现“性别差异”,无论是烦乱指数还是迷茫指数,女童均普遍高于男童。

  白皮书中还提到,调查发现,无论是妈妈单独外出打工还是爸妈都外出打工,孩子的心理状况都明显差于父亲单独外出打工的孩子。

  她们更需关心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此前一档电视节目,一名留守儿童凭借这首《我想有个家》,唱哭了台上台下所有现场人员。

  在关于留守女童的采访中记者注意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有家,却常常是空荡荡的,甚至是破碎的。

  在广西都安,8岁的留守女童菊子(化名)独自守着一栋单层面积100多平米的大房子。她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姐姐、哥哥都在外读书。她常常赖在同是留守女童的堂姐家,自己那个空荡荡的家,她不愿意回去。

  “无妈乡”的张娜,几年前有了一个后妈。她曾在暑假被接去与爸爸和后妈生活了一段时间,但“那个家”没有给她留下太好的印象,反而让她有一丝厌倦。“不喜欢跟他们在一起,她(后妈)也不是不好,就是不想(和他们在一起)。”张娜说。

  分析诸多留守女童自杀的案例会发现,无论是贵州毕节还是安徽潜山,那些女孩并非生活异常穷困,反而在当地还是生活条件不算差的。而她们结束生命的原因,更多是心理问题。

  构筑心理关护的防线,涉及所有留守儿童,而一些地方,目前对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都还不完全掌握。

  青海省妇女联合会儿童部部长王瑞菊告诉记者,目前在青海,留守儿童的资料尚存较大空白,0至6岁留守儿童没有总体数据,6至14岁留守儿童尽管有数据,但尚未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档案。“现在急需补上留守儿童基础资料这块短板,尤其是双女户、多女户中的留守女童,应当专列档案、重点关注。”王瑞菊说。

  在贵州毕节等地,留守儿童“建档建卡”、精准管理等工作早已进行,但正如当地相关人士所言,如何确保在此基础上监护到位、责任到位、关爱服务到位、保障救助到位,依旧是考验。

编辑:王沥慷

01 02

关键词:留守女童 生存现状 中国农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