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慢病防控开启“移动健康管理”模式

2015年08月18日 10:16 | 来源:新华健康
分享到: 

  新华网北京8月18日电 (刘映)转变传统慢病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新技术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8月17日,“关注慢病 健康中国”慢病综合管理全民促进计划启动,该计划突破传统医疗模式,创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技术手段,撬动慢性病防控进入“移动健康管理”时代。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克玲表示:“应该将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作为干预重点,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患者管理作为主要手段,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构建慢病社会化防控体系。”

  据悉,该项目是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慢病关爱基金发起主办、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医院分会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拜耳医药保健支持的慢病管理项目。

  我国高血压呈现“一高三低”特点

  作为慢性病之首,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国民死亡的首要原因。统计显示,我国心血管危险因素人群数量庞大,其中高血压患者高达2.7亿,血脂异常患者2.5亿,糖尿病患1.14亿。估计每年约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心血管专业高血压病房主任,高血压研究室主任孙宁玲教授表示,我国已进入心脑血管病的井喷阶段,而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可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最新流行病学调研显示,我国高血压呈现“一高三低”的特点,即患病率高,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

  “基于该现状,为了引起大家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管理和控制的重视,项目创造性引入智能风险因素评估体系,通过心血管风险模型对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进行全面筛查,据此检出心血管疾病的潜在高危人群,并制订出个性化的疾病干预方案实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目的,远离心血管事件。”孙宁玲说,预防心血管病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对心血管风险进行综合干预,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降压、降糖、调脂、抗血小板。其中,2013年中国抗血小板共识推荐,合并三项以上危险因素,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

  8成新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升高

  糖尿病、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类型,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70%的糖尿病患者至少合并一项危险因素,属于心血管风险高危人群。

  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80%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存在餐后血糖升高。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晓蕙教授指出,餐后血糖越高,对身体的危害越大,比如引起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是成人失明最主要的原因;引起肾功能损伤,糖尿病是终末期肾病最主要的原因;引起脑血管病变,糖尿病将使心血管疾病和卒中风险增加2-4倍;引起心血管病变,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餐后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2.39倍等。

  郭晓蕙说,“针对该部分人群可利用创新的移动APP增强患者系统性的血糖管理,以提高糖尿病的检出率、治疗率和达标率。患者只需下载血糖管理APP记录并监测相关数值,形成血糖档案,为医生复诊提供诊断依据。用户还可浏览糖尿病相关知识,加强对病情的认知和管理,科学防控,实现餐后血糖早期达标。”

  新技术有助提高慢性病管理成效

  慢性病由于发病复杂、潜伏期长、病情重、病程持续时间长、治疗费用多、致残致死率高,早已引起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指导意见。该意见强调,将慢性病危险因素列为干预重点,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患者管理为主要手段,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构建慢病社会化防控体系。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基金管理部部长周魁庆介绍说:“在慢病综合管理全面促进计划这个项目中,慢病教育可到达十几个省市,300余家医院(心内科/内分泌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成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立体覆盖;不仅于此,项目开发智能终端系统针对全国人群进行大规模的慢病筛查和评测,利用移动APP记录和监测患者数据,用以辅助临床实践,新技术的应用实现慢病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管理。”

  作为项目的支持方,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市场部普药总监何涛表示:“拜耳医药保健在慢病管理方面耕耘多年,惠及多个疾病领域的患者,累积了丰富的慢病管理经验。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以新思维、新技术搭建慢病科学防控的平台,提高慢性病管理的成效,造福中国人民。”

 

编辑:赵彦

关键词:慢病防控 移动健康管理模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