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史秋衡:不同院校应走分类发展之路

2015年08月19日 10:30 | 作者:史秋衡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研究型大学可以参与国际竞争、服务整个国家基础创新,应用技术大学可以是对接较大区域的产业结构与服务产业升级,而高职院校更多可能是面向县域的、设区市的区或社区范围,是属于做强自己一块有限地域、有限领域的立地型院校。

 

  高职院校似乎没有强势过。为什么会这样?高职院校生长的土壤出现了什么问题?在原有的高等教育体系里,研究型高校如“985工程”大学和“211工程”大学地位比较高。政府着力推动新的高等教育形式的产生,如职业大学、五年专、高职学院等的先后出现,表明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新型高教类型非常重视。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的产业结构已经比改革开放初期成熟了许多,层次类别都完善和提升了许多,若高等教育还是处于双稳态,一端是研究型为主的高校,另一端是长期弱势的高职院校是不够的。因此,大量本科院校提出要建应用型大学,在近期政府更提出要建应用技术大学,是有它的合理性的。这是高等教育结构与人才市场越来越细分、越来越多样化的要求,与产业结构越来越完善、技术含量越来越提升的经济社会要求相照应。如果说原来的研究型高校和直接面向第一线生产领域的高职院校还是相去比较远的话,相互之间就业市场和人才市场几乎没有重叠的现实压力,高职院校并没有被研究型高校所直接挤压的可能性,有的只是高职院校处于相对弱势和向研究型院校看齐这么一种自然动力,属于受传统势力和文化影响下的一种无奈。

 

  但从建设应用型大学,尤其是近期提出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开始,高职院校就面临根本性改革的现实紧迫性。随着国家和区域的产业结构和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应用型大学尤其是应用技术大学成为直接应对经济社会转型和质量提升的有生力量,顺应了产业迅猛发展的潮流。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不是向研究型院校靠拢还是不靠拢的问题,而是将直接受到应用技术大学的严重挤压。如果高职院校与应用技术大学两者不把工作重点放在各自内涵建设上,若定位都不能很好得到经济社会的有力承接,就都会失去各自合适的生存空间。

 

  高职院校原来面临的挑战是面向学术之路还是走职业之路,还可以自己犹豫不决。随着国家GDP增速放缓,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快速增加,以往高职毕业生就业不愁去处的情况早已不复存在,就业质量也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创业创新成为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如果没有自己过硬的本领,和应用技术大学的毕业生在竞争就业岗位的时候,就没有优势可言。从企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创业创新的要求来说,由于高职院校相对于应用技术大学在应用研发和实践技改面前并不占有优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路可能整体上更加偏爱应用技术大学。在大学文化建设方面,高职生知识够用即可的思想,以技能技艺为主的院校实用文化,也比应用技术大学探索文化弱得多。在社会服务能力方面,应用技术大学与产业结构的对接能力方面,比高职院校相对要有利得多,因为我国行业与高校的对接相对来说还是有长期的传统和经验积累。虽然我国行业型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清晰的条块分割已不复存在,但与行业有紧密关系的这种专产对接还是有较丰富的经验积累,高职院校在专产对接方面与应用技术大学应错位发展与合作。在服务区域方面,应用技术大学也比高职院校要来得全面和广泛,相对来说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没有自己的竞争优势、长项和特项。在高校升格方面,相当一批应用技术大学来自于原先做强的职业大学和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大学也擅长做高职院校可做之事。

 

  因此,挑战是全方位和多元化的,高职院校如何面对挑战,这就涉及到我们职业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做实内涵和对谁做实。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方面,是不同于研究型和应用技术大学的。研究型大学可以参与国际竞争、服务整个国家基础创新,应用技术大学可以是对接较大区域的产业结构与服务产业升级,而高职院校更多可能是面向县域的、设区市的区或社区范围,是属于做强自己一块有限地盘、有限领域的立地型院校。全国有2800多个县域级区域,高职院校基本上可以服务2-3个县域区域对应的范围,考虑到分布并不均衡,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一对一服务、二对一服务对接也是合理的。因此,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方面一定要放低自己的身段。在刚结束的世界技能大赛中,中国技工技师生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及取得较好成绩,高职院校同样可以努力做出自己的内涵及国内外应有的地位。本人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所做的县校合作模式研究成果,被新华内参采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列为区域样板典范和获国际专家组认可就是个明证。

 

  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大学和研究型大学都是我国高等教育完备组成的不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们无论是在服务国家、放眼世界,还是在立足区域或者是很小的社区方面,大家是有不同的专长和不同的擅长,因此,单独强调应用技术大学或者高职院校都是不完备的。各类院校的关系应该从相互的竞争关系,变成相互的合作与交流、协同。在这个社会,单个高职院校的单干,或者是一类院校的单干,是没有出路的。因此,不同类型院校之间的自律很有必要,我看到很多院校联盟成立,是个好的开端。这对于扩大高职院校的专产协作、区域协同,对于强有力从点对点的专产对接,到面对面的校企合作,再到体对体的不同体制融合是有它很好的意义的。

 

  高等教育越来越多样化,新型高校在不断出现。不同高校的设置标准、院校发展规划、毕业生的能力素养、教育内外部关系的协调与协同,还需要大量的研究跟进、立法支持和行政推动。本人正在主持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高等学校分类体系与设置标准研究》,就是努力探讨各类高校分类发展之路这个问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有强有力的应用研究、实证研究和创业创新实践来支撑和强力推动,这是我们高职教育现代化所努力推进的方向。换句话说,我们教育现代化的早日实现才能有力促成国家现代化的早日到来。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教育学院)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史秋衡 高等教育 高职院校 应用技术大学 研究型大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