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原琳:一位中学心理老师的追问

2015年08月19日 10:46 | 作者:原琳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心理工作者,每次听到令人痛心的年轻人极端事件,都不禁会在心里想:这样的悲剧能否通过完善的心理教育和及时的心理干预来避免?在对孩子们的心理教育上,我们是否已经尽人事了?作为已经成年的大学生,李斯达无疑是最终要为事件负责的人?但是其他方面工作的欠缺,是否也对周同学的陨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面对这个令人唏嘘的事件,从我从事的工作的角度。我认为以下四个疑问值得所有教育人深思。

 

  李斯达是否在入学时参与过心理健康筛查?

 

  随着社会各界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各大高校几乎都有设立学生心理健康中心或类似部门。而各高校的心理健康部门也一直是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就业热点。作为负责一所高等院校学生心育工作的直接部门,为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是其责无旁贷的任务,也是每一位心理学工作者都应了解的专业常识。此外,经本土化修订的常用大学生心理筛查量表不难获得,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也无需使用费时费力的纸笔测验,只需要购置一套心理测评软件,一台服务器即可。学生可以统一在机房作答,也可以使用自己的电脑完成心理测试。那么案件当事人李斯达在2010年入学时是否参与过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呢?

 

  测评后是否有预警、约谈和反馈机制?

 

  研读了本次事件的相关报道,我们从李斯达的高中同学、大学同学、实习同事等人透露的信息中可以了解不少他异于常人的行为举止。即便没有面对面听他谈论成长经历及心路历程,但是借着查阅到的二手资料仍可以做出这样的推论:李斯达存在一定情绪管理方面的欠缺,他较为自我中心,且漠视规则及他人的评价,同时有暴力倾向。虽然不足以做出心理方面的诊断性结论,但这些特点在心理健康筛查和人格测评中是可以看出端倪的。学生完成测验一定不是心理普查的终点,获得数据后的统计分析及分数预警才是更为重要的环节。心理工作者从测评数据中可以摸清学生的心理状态,并甄别出心理压力过大或极端人格倾向的孩子。这一甄别过程便是预警。达到预警线的孩子,不意味着一定存在心理问题,心理工作者应通过对他们的约谈,更多了解孩子的个人经历和心理状态,从而做出更为周全的判断,并恰当的关注和陪伴这些学生的成长。同时,对于约谈中的极端学生,应当反馈给院系,与院系老师共同关注引导学生进行调试。这样的预警、约谈和反馈不一定能百分百地防范由心理异常带来的恶性事件,但一定能够降低事件发生的概率。那么我们的当事人是否曾被心理筛查预警出来呢?

 

  学生和任课教师所观察到的异常表现院系是否关注到?

 

  如果我们前两个疑问的答案遗憾的为“否”,简便而有效的心理普查并未在所有高校中普及,学生心理上的波动和异常就无法被觉察吗?李斯达的同学们在采访中所透露的事情中,不乏他在课堂上、宿舍楼中、校园里等校内公共场合发生的怪异行为。暴力相关的言论与思想状态,也公开地发布在他的社交平台上。每个大学班级都配有辅导员,院系中也都有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这样异常的表现老师们恐怕很难说自己闻所未闻。殊不知一位老师关注的意识,一次关心的谈话,事情的结局都可能被改写。

 

  学校心理健康部门与院系是否有效地沟通与协作?

 

  诚然,虽然近年来大批心理学专业人才学有所成、走向工作岗位,但除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部门,高校中绝大部分院系并未配有心理学专业的老师。基于这一现状,高校的心理健康部门就更应该加强与院系老师的联系。院系及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多,具有洞察学生思想与心理状态的得天独厚条件。而心理辅导老师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能够向其他教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讲解异常甄别标准、科普谈话技巧、协助疏导学生的情绪及心理困惑。心理健康部门与院系的密切协作,才能够发挥二者的优势,及时有效地预防、发现和干预学生心理问题。而为了达到有效的联系、沟通和协作,提升高校教师整体的心理服务和心理教育意识,健全的联络与协作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在心理学起步较早的西方国家,很多为学生服务的心理咨询部门是独立于学校的,这就从政府的教育政策层面保障了心理服务部门与学校的协作,任课教师向心理部门报告学生的异常情况,而心理部门完成评估和后续的辅导。在制度的保障下,学校、老师和家长都有义务配合完成学生的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心理教育背景下,推动学校建立健全心育制度,规范心理服务部门职能,加强心理部门与各院系的沟通合作才能确保学生的心理状态得到真正有效的关注,让孩子们真正享受到心理服务。

 

  如果上述问题的答案皆为是,那么今天的惨剧很可能不会发生,两个年轻人的命运都不致如此。

 

  另外,我看到很多声音在挖掘李斯达的家庭背景,想从家庭教育中寻找原因。诚然,每个问题青年的背后,都有一个需要调整的家庭。但可惜抱着这一想法的教育者,很容易徒劳无功。父母的教育观念终归需要学校和社会去带动,并且提升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水平将是一个长期的、缓慢见其成效的任务。当前的中国社会贫富差距明显,父母自身的人格特征、受教育背景、养育态度、教养方式、经济能力、消费观念、工作性质等诸多方面都影响了我们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努力效果。我们的国情和现状决定了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件事上,从家庭切入是我们要坚持做但不是首要做的。相对的,学校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推进上有诸多便利,我们密切接触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同辈资源去发现孩子的心理波动。学校的工作中也方便大规模地完成心理健康宣传、心理普查、团体心理辅导等。同时,建立家校沟通渠道可以带动孩子的父母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提高父母的心育意识。总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机制,提高学校心理服务的效能是当前最有效的途径。

 

  在本文的截稿之时,我开始筹划下学期开设心理剧选修课的事宜。在这门选修课上,我会与学生一起鉴赏青春校园题材的影视作品,讨论剧中的人物性格、人际关系等问题。并带领孩子们将自己生活中的困惑和烦恼以艺术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孩子们从戏剧中觉察自我与人际,以表演来触碰心灵、表达心声。在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幻想,在孩子们自编自演的剧中去实现,然后感受自己真的处于某个角色或完成某件事后,会有怎样的情绪感受,会想到什么,对生活有什么启发。我在想,这样的艺术治疗也许非常适合李斯达这样从事艺术专业的人。他在自己撰写的小说中的暴力幻想并不被现实社会所接受,若在心理咨询师的带领下,在心理剧中得到演绎和表达,会对他难以释放的压力与情绪起到很好的宣泄。而这个年轻人若是及早得到了专业的陪伴与辅导,今天又会是怎样一个迷途知返的美好故事呢?

 

  (作者为北京四中心理教师)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原琳 心理老师 心理健康 教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