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以“宅”的精神感悟古文字

2015年08月24日 15:24 | 作者:高森 |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分享到: 

“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甲骨文、金文集粹特展”中展示的商《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左图为正面,右图为背面

 

  初秋的北京,被“秋老虎”的闷热所笼罩,对于过去相对温和的夏天来说,算是迟来的“火辣” 。8月12日,在天安门广场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喜庆气氛渲染下,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国博分展区推出“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甲骨文、金文集粹特展” ,并围绕展览开展“殷契吉金:金文、甲骨文与当代书法创作”主题论坛,秉承了中国书协“展览学术化”的办展理念,以学术推动和引领展览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书法爱好者济济一堂,座无虚席,其火爆程度与时下天气相映成趣,是一场古典雅致的学术盛宴。论坛从殷契吉金的文字形体、构型演变、艺术价值、宗教意义等学术话题,对当前书法创作中古文字应用的诸多问题予以厘清。

 

  人神交流,文字起源

 

  古文字书法是中国书法的源头,它一直伴随我们走到今天,近代书法家所书写的篆书作品既是对古典书法的审美怡情,也是对技法和艺术精神的一种延续,可以说“师古效法,共存共荣”是书法史的一个特征,但是这一部分仍是相对薄弱的。

 

  中国的书法史到底有多久?这一直以来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教授冯时说,文字的起源不是记录语言,而是通过象形符号去表意,为了“人神交流,文字起源”的这种宗教性质,使得早期文字其实并不具有文治教化与文化传播的作用。现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因宗教而生,体现了原始的宗教美。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契刻文字证明了文字起源已不止商代,而是将其推至8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其实,中国书法的历史和中国文字的起源是相伴而生的,只是因为年代久远,没有证据加以证明。无论是商周时期的甲骨文,还是金文或者楚文字,都在讲究一种铸刻与书写的规范性,我们不需要充满宗教情怀,而是要体会古文字在不同时期不同书刻风格的艺术感染力。

 

  每一位古文字学者,本身都是古文字的善书者

 

  本届国展十分注重文化的传承,充溢着对书法文化的追溯。中国书协倡导“根植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宗旨,对于古文字认知仍处于初级阶段的书法家来说,如何去深入理解学习古文字,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白谦慎以吴大澂为例,对晚清时期出现的古文字研究热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讲解,对吴大澂在商周文字的地域风格和时代差异等多方面探索式地进行了论述,这对爱好古文字学研究的书法家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每一位古文字学者,本身都是古文字的善书者。 ”这是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何景成发出的呼声。他通过对金文的正体和俗体的分析界定,指出从学习书法的角度考虑,临摹金文只有了解字的构造,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字不能混在一起用,要保持一种字系风格,才知道怎样下笔书写。清华大学教授李守奎认为:“书法是艺术,是文化。书法美蕴含着学识之厚、内涵之深。用楚文字创作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楚文字知识,学习和了解楚文字,对我们了解古书及汉字的发展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以,关于甲骨文、金文以及楚文字等先秦古文字的书法创作,需要书法家先丰富自身的文化修养,对古文字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因素、风格变化等方面全方位地了解之后,再去深入书法创作,会更深悟地领会到这个时期文字艺术的本质内涵。

 

  有学者,没有文人

 

  识字与解字是书法创作者学习古文字的必备功夫,它要求创作者懂得如何去审美,注重书法文化的内涵,不能只顾徒有其表的书迹创作。在当代,我们在书写甲骨文、金文、楚文字书法时,要有与古为徒的精神,了解不同时期书体的风格变化是十分重要的。古文字书法的学习与创作要建立在深厚的学术基础和文化基础之上。专家们认为,我们今天无论是对古文字书法的理论研究还是技法实践,并没有真正达到二者的融合,还处在相对单一性的创作过程之中,书法创作者更需要有文人般的情怀和审美。过于追求技法,造成了一些书者对于文化的缺失,被世人诟称为“书匠” ,这需要书法人去检讨及改变。

 

  当下书法文化的知识架构仍不完善,造成审美规范性还是存在相对薄弱的现状,文化弘扬也显得太过于肤浅。尤其是对于古文字书法而言,商周大篆具有开阔大气的曲线美,它具有很强的文化感和学术性,当代的书者却无法深入去审视了解。所以,吉林大学教授丛文俊所说的“有学者,没有文人” ,是一句警示,更是一句鞭策。

 

  本次学术论坛之“国博篇” ,主要围绕先秦书法史进行。专家们认为,在儒家的礼乐文化的影响下,从三代杂用古文大篆,到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出现整体的自觉,其实质还是归结到书法的正统,就是尽善尽美,讲求“中庸”与“中和”之道。论坛对于当前国展创作中有关古文字书法作品寥若晨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当代书法处于不断创新变革的现状下,我们需要传统教育提示和积淀;尤其是对于古文字的学习,我们要善于感悟,做书法必须得有“宅”的精神,去保证思考的延续性和研究的深入性。正如丛文俊所说: “这个论坛是一个很好的开端,相信对今后的古文字书法也能够带来一些新的气象。 ”(高森)

编辑:陈佳

关键词:“宅”的精神 古文字 十一届 学术论坛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