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再启动完全正确

2015年08月25日 11:04 | 作者:余永定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中国人民银行8月11日发表《关于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的声明》,同时下调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约1.9%,当日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分别贬值1.8%和2.8%。自从2011年四季度以来,人民币曾多次小幅贬值,但一次贬值1.8%则是1994年汇改以后人民币的最大单日降幅。人民币在8月11日的贬值,自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

  自2005年7月21日以来,中国的汇率制度一直在沿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同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相比,中国汇率市场化的步伐过于缓慢,我们已经错过完成汇改的最佳时机。但是,如果继续拖延,今后的汇改成本可能还会进一步上升,汇改风险可能也会进一步增加。

  人民银行在此时推出汇改新举措是完全正确的。理论上说,中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可以沿三个不同方向发展:人民银行在控制汇率中间价的同时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在维持较窄的浮动区间的同时扩大做市商汇率中间价的决定权;严格执行盯住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制度。

  在上述三种情况中,人民银行都会根据给定的规则干预外汇市场,把汇率变动控制在给定区间内。当然,还有一种极端情况:人民银行一次性放弃对外汇市场的任何干预。人民银行8月11日的《关于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的声明》应该属于沿着汇率中间价定价市场化方向推进汇改的一项重要举措。

  沿着这一方向推进汇改,如果能够满足下面三个条件,中国的汇率体制同一般国家的浮动汇率制度就没有实质上的区别了。

  第一,人民银行允许做市商根据自身意愿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第二,人民银行按照事前确定的规则根据做市商的报价决定外汇中间价;第三,一般情况下,人民银行不通过外汇储备的买卖干预汇率的决定。基于市场汇率形成的统计学规律,做市商往往会根据前一日外汇的收盘价决定第二天外汇中间价。

  在存在汇率贬值压力的情况下,这种汇率形成机制很容易导致汇率的失控,最后迫使人民银行提前入市干预,防止市场汇率过于背离中间价、过于接近汇率浮动区间的下限。

  显然,人民银行充分了解根据上日收盘价决定当日中间价的风险。同时,不难看出,人民银行在做市商报价和做市商报价后决定外汇中间价格这两个环节预留了影响汇率的空间,甚至没有排除在必要时进入汇市直接买卖外币,制止汇率触底的可能性。

  有一种观点认为,8月11日的汇率贬值是为了推动出口,使中国摆脱目前经济增长乏力的困境。有些人甚至说,人民币贬值会掀起全球贸易战。

  事实上,就中国的整个出口部门而言,人民币贬值带来的好处是有限的。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出口在世界出口中的比重超过12%,除非大幅贬值,中国很难进一步扩大出口份额。而这种大幅贬值意味着中国贸易条件的严重恶化和国民福利的损失。此外,由于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和中国在国际价值链中的特定位置,人民币贬值对中国外贸企业的利润会有何改善,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最后,当前中国出口竞争力的下降,主要源于劳动成本的上升。如果不能加快产业升级,贬值导致的竞争力的改善很快就会消失。总之,除非其他国家把中国拖入“货币战争”,中国不应为了贸易目的而轻言贬值。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如果中国经济不能恢复较强的增长势头,人民银行就必须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而在此期间,美联储则可能最终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笔者认为,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人民币将更多地承受贬值压力。此外,由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将会明显增加。人民银行强调:从长期看,人民币仍然是强势货币,当偏差得到校正后,未来人民币还会进入升值通道。

  短期来看,人民银行可能不得不在汇率贬值压力存在的状况下,实现汇率形成的市场化。而资本项目的开放和人民币的国际化已使汇率改革的难度大大增加。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导致资本外逃和人民币资产的抛售。在此过程中,某种剧烈震动难以避免。8月11日的试水使人民银行取得了有益的经验。只有在总结国内外各种经验的基础上,推出各种考虑周详的预案,并做好各种必要的压力测试,汇改才能取得成功。相信人民银行能在一场高风险的改革中保持定力,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人民银行 人民币汇率 美元 外汇市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