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闻逸事藏闻逸事

古人怎样消受漫漫夏天

2015年08月27日 08:28 | 作者:伊黛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B20150827003-zx12_副本

曾侯乙楚墓青铜鉴缶

 

  提起冰箱,对于当代人而言,并没有特别之处。然而,在科技水平并不发达的古代,在炎炎夏日,能够饮冰消夏,则堪称美事。

 

  年代最久远的铜“冰箱”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曾挖掘出编钟、青铜尊盘、编磬、铜壶等大量的青铜器,其中,令人惊奇的是,还出土了至今年代最为久远的青铜鉴缶。

 

  据了解,该铜鉴缶通高61.5厘米,边长62厘米,重170公斤。此鉴缶为方形,其四面、四角一共有八个龙耳,作拱曲攀伏状。这些龙的尾部都有小龙缠绕,还有两朵五瓣的小花作为点缀。特别的是,此铜鉴缶是一件双层的器皿,这件鉴缶为战国早期文物,属于楚系青铜器,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同时出土两件,造型、纹饰、大小均同。两件鉴缶现分别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据了解,此青铜鉴缶是个“两件套”,由盛酒器樽缶与外面的鉴组成。方鉴内套有一方壶。夏季,鉴、壶壁之间装冰,壶内装酒,可使酒凉。

 

  据了解,此鉴和樽缶均饰以变形蟠螭纹、勾连纹和蕉叶纹等,并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鉴的圈座附四兽形足、四角,四边各一个攀伏的龙形耳,方形和曲尺形的附加装饰镂空,方盖面中空。正好套住方樽缶的颈部,鉴的底部设有活动机关,牢牢地固定着樽缶。盖饰变形蟠龙纹,浮雕盘龙纹和勾连纹,鉴口沿、颈部、腹部及圈足分别饰以蟠龙纹和蕉叶纹,可以说是构思精巧、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盛酒器。

 

  在古代楚地主要喝米酒,夏天存放时间一长,很容易发酵变味。鉴与樽缶之间有较大的间隙,使用时在樽缶内装酒,在鉴内放入冰块,可使酒凉,防止酒发酵变味。冬天则贮存热水,樽缶内盛酒,这样就可以喝到“冬暖夏凉”的酒。而该鉴缶出土时带有长柄的铜勺,是舀酒用的。

 

  这也可以从《周礼》的记载中得到启示。据记载,周王的宫廷已有专人负责为王室采冰,以供夏天使用。采冰人被称为“凌人”,整个宫殿大概有80名,每年冬季便开始采集天然冰块运至冰窖储存。而这种采冰制度,一直到晚清皇家都还存在。

 

  紫禁城里的“珐琅冰箱”

 

  为了避暑,紫禁城内采取的降温措施很多,清代宫廷已经普遍使用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其内部采用导热性较弱的铅或锡为里,以延长天然冰的使用时间。中部空间可用于冰镇瓜果等食物。箱盖雕有透气孔,用于食物的保鲜通风,亦可借助排出的冷气降温,起到“空调”的作用。

 

  清代乾隆帝《消夏十咏》诗中就有对室内用冰的描写:“广厦无烦暑,精盘贮碎冰;凉逾箑脯扇,色似玉壶凝”。

 

  此外,紫禁城里宫殿的支摘窗,上部可以支起通风,下部可以摘下透光。宫中规定“春季换凉帽之日,各宫门俱换竹帘”,既可遮阳纳凉又可通风。自打阴历四月起,宫院里便可用苇席搭凉棚,中午展开苇席遮阳,晚上卷起通风。

 

B20150827002-zx12_副本

“竹夫人”是一种用竹篾编成的夏季抱着取凉的器具,历史悠久,唐朝已有。

 

  纳凉“竹夫人”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去,恩爱夫妻不到冬。”而谜底就是“竹夫人”。这是一种用竹篾编成的夏季抱着取凉的器具。

 

  “竹夫人”是古代消暑用具,也被称为青奴、竹奴。制作时用打磨光滑的竹条编制,形成圆柱形。因为整体都是镂空编制的,天气热时放置在床上抱着入眠非常惬意。

 

  由于“竹夫人”是用竹子或竹篾做成的,通常有两种制作方法,一是截取整段竹,长不超过1米,中空,四周编有网眼以通风散热,常置备于眠床之上;另一种是编青竹为竹筒,中空,上留多孔,搁臂憩膝,用以取凉。这种低级的“空调器”在热浪灼人的夏季贴近人们的消夏生活,为人们所喜爱。

 

  “竹夫人”一名起于北宋。苏东坡《次韵柳子玉二首》诗云:“问道床头惟竹几,夫人应不解卿卿。”又《送竹几与谢秀才》云:“留我同行木上座,赠君无语竹夫人。”自注云:“世以竹几为竹夫人也。”

 

  宋人张耒十岁时,祖父贞之公曾出题《竹夫人》叫他作诗。张耒即刻成诗云:“悲秋已过又伤春,待得郎归荷叶新。守节碎身终不改,知名一似管夫人。”张耒成名后,又作《竹夫人传》一文。

 

  其实,“竹夫人”唐朝已有,但那时它被称为竹夹膝。唐人陆龟蒙有《竹夹膝》诗有句云:“截得筼筜冷似龙,翠光横在暑天中。”清朝浙江钱塘县(今杭州市)人吴城也有《咏竹夹膝》诗:“六月火云飞兀兀,赤脚踏冰不可袜。桃笙藤枕懒昼眠,忽被一凉清到骨。谁截此君空复空,交纹叠翠何玲珑。”

 

  古代用冰:重礼有仪

 

  冰存于夏日极为难得,因此,古人煞费苦心地藏存冰块,其也成为君王笼络臣下的方法。《周礼》规定:“夏颁冰”,通过颁冰礼仪,冰块成为“礼”中的一部分,进而形成一整套完备的礼仪制度。

 

  同时,以冰疗病也成为夏日医疗的重要手段。《本草纲目》对冰的性味和医疗作用有专门的说明:“气味甘冷无毒。主治:去热烦,熨人乳石发热肿,解烦渴、消暑毒。伤寒、阳毒热盛昏迷者,以冰一块置于擅中,良,亦解烧酒毒。”据传说,宋徽宗赵佶食冰过量,脾胃患病,久治无效。有医生进献“大理中丸”,此药宋徽宗已服用多次,未见其效。该医解释道:“疾因食冰,臣因以冰煎此药,是治受病之原也。”于是,用冰煎药,徽宗服食之后痊愈。

 

  在古人看来,由于夏日用冰是逆天时的,因此,使用冰需要专门的仪式。《诗经·豳风·七月》载:“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据介绍,“献羔祭韭”的对象并不是天子的祖先,而是“司寒神”,这是在启冰时举行的一种礼仪,祭品用黑色的公羊和黑色的黍米。因寒气来自北方,司寒之神也是黑的,故称“玄冥”。

 

  当然,古人还用冰镇来帮助新鲜食品长途运输。明代于慎行诗云:“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里路到长安”。鲥鱼三千里路到长安用的是“冰船”,这也堪称是世界上最早期的“冷藏船”。(伊黛)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冰箱 饮冰消夏 曾侯乙楚墓青铜鉴缶 竹夫人 珐琅冰箱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