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刘星:抒写出有力量的影视作品

2015年09月07日 08:57 | 作者:杨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编者按:

  二战题材影片《开罗宣言》在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上映,受到观众的关注和欢迎。本报记者日前就有关《开罗宣言》创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采访了该片的编剧和总导演、全国政协委员、军旅作家刘星。

 

bd3eb13533fa828b092756bbfe1f4134970a5a66_副本

刘星

 

  文化周刊: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由您担任总导演的电影《开罗宣言》上映,请谈谈您创作该影片的所思所想。

 

  刘星:100多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受尽了战争之苦,抗日战争是100多年里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一次完全胜利,这是很值得纪念和庆祝的。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让这样的胜利永远成为一个民族的伟大记忆,让这样的胜利永远成为中华各族儿女努力前行的动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不可替代的。我认为,电影《开罗宣言》同其他优秀的抗战文艺作品一道,可能是唤起这种民族记忆的最好方式。

 

  文化周刊:《开罗宣言》是根据二战史实进行创作的。请谈谈本次艺术创作的突破点在哪里,是如何把握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真实的?

 

  刘星:我不喜欢“突破”这个词。因为任何一部新作品的出现,严格说,都是文化的继承。同一类题材也好,同一位作者也好,都是对其作品的延伸,是一种继承,一种发展。如果没有历史的进步,没有对全民族抗战的研究和解读,没有中国电影事业的飞跃发展和电影科学技术崛起,想制作完这样一部作品是很难想象的。所以我更愿意说“继承”“发展”而非“突破”。

 

C20150907007-zx9

 

  文化周刊:《开罗宣言》是一部具有国际视野的电影作品,在这部影片中,您是如何解读东方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特殊地位的?

 

  刘星:有人说,男人喜欢历史,是因为历史是男人的(不是男权主义)。我喜欢历史,同时,我是军旅作家,更喜欢历史题材的创作。从1995年9月推出话剧《最危险的时候》之后,我在一个时期里把创作重点放在抗日题材的作品上,这其中包括电视剧《东方战场》及国家大型晚会《为了正义与和平》等。在这些作品中我突出一个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战场就是东方战场,这个战场同欧洲战场一样,都是这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我一直主张这个观点,在大型电视剧《东方战场》取名时,有很多人不同意叫主战场这个名字,甚至包括有的学者,但我一直坚持。我记得当时中央电视台的杨伟光同志支持了我的观点。我不敢说东方战场是我第一个叫的,但是我是一直理直气壮坚持这样叫的。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抗争,这场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发生在东方,结束也在东方,东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由于主战场的不懈坚持、坚守、坚强与胜利,才有了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的胜利。正如美国第32届总统罗斯福所言: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要有多少个师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可以一直冲向欧洲、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突击。在二战中,中国伤亡了3500万人,也正是这种贡献与伤亡,让有良知的西方的历史学者写下了像《中国———二战被遗忘的盟友》这样的文章。

 

  文化周刊:您一直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的抗日战争“立言”。

 

  刘星:我还一直坚持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在中国。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晚会《为了正义与和平》的创作中,我是文学组长、总撰稿。晚会开始的第一个字幕:“在远东军事法庭上,苏联检察官说,假如能找到一个日子证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端的话,那1931年9月18日是最有根据的。”直到在最后一次晚会审查时,我一再坚持以事实为依据,赢得了最终的表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端在中国。

 

电影《开罗宣言》剧照

电影《开罗宣言》剧照

 

  文化周刊:创作电影《开罗宣言》,您依然是这个观点,对吗?

 

  刘星:是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为中国的贡献与牺牲,得到盟国的理解,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理解,我们理所当然地成为开罗会议的参加国、联合国大会的发起国。这是我们这部电影一定要折射的主题,也正是因有中国参加,拥有话语权,战后我们才收回东北,台湾,澎湖诸岛。但是,这些历史,不是每一个外国人都认同,也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电影是大众的,可以走向世界,用电影表现出来,也许会传播得更大、更广、更远。

 

点击下方数字或键盘上“←”、“→”键,可翻页阅读。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刘星 军旅作家 《开罗宣言》 二战题材影片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