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梁家的五代人:两代效力紫禁城 三代典守故宫

2015年09月07日 10:29 | 作者: 王鑫爽 孟晓雯 |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2015年10月,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经过多方寻找,我们发现在故宫有这样一个传奇而真实的故事。梁德润、梁世恩是清朝的宫廷画师,梁廷炜、梁匡忠、梁金生都是故宫文物保管人员。从两代效力于紫禁城,到三代典守故宫,是什么让梁家与故宫密不可分?梁家典守故宫第三代——原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处长梁金生向我们讲述了其中的缘由与曲折。并没有割裂家族的亲情,正如分立两处的故宫博物院,隔着海峡遥相呼应,仍旧完好如初。

 

ceCcJDJO0z7M

梁家的五代人:两代效力紫禁城 三代典守故宫 

 

  祖父梁廷炜:陪1.3万箱文物颠沛流离

 

  当问及梁家三代典守故宫是否认为是一份不小的荣耀,梁金生一脸淡然地说:“比起荣耀,我更觉得是一种巧合。如果当时我没有一心想来故宫工作,这根线也就断了。这是一个情结,前两代人是宫廷画师,爷爷经历从皇宫到博物院的变更,动荡年代南迁再到台湾,父亲南迁再回到北京。前两代作画,是藏品,后两代整理藏品,我现在是整理他们的成绩,不同时期有不同工作。”

 

  谈到传承问题,梁金生告诉北青报记者,故宫原来有相关规定,家属需要避嫌。对于梁家能否出现第六代故宫人,他说,“这要看缘分。” 

 

  梁家与故宫的渊源,要从梁金生的高祖父梁德润说起。梁金生介绍说,高祖父曾经是宫廷画师,曾祖父梁世恩和祖父梁廷炜都在那里画画。虽然家中没能留有先辈们的画作,但在故宫的展览中,梁金生曾经见过先辈们的作品。据悉,梁家画师最为擅长花鸟画。目前故宫藏有梁德润的画作81件,梁世恩的画作9件。

 

  清后,临时政府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点清宫的公私物品,祖父梁廷炜是其中的工作人员之一。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正式建院,梁廷炜的工作性质发生转变,梁家的命运也由此与故宫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梁廷炜原本平静的图书馆编目工作就此打断。故宫上下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文物迁移。然而,以周肇祥为首的“北平市民众保护文物协会”以“古物一散不可复合,决不能轻易他迁,以免散失”为由公开表示:将以武力阻止南迁。为了组织故宫工作人员前往故宫工作,对“故宫家庭”进行恐吓,“你是不是要担任押运古物工作,当心你的命”。梁金生介绍到这一段时说:“当时大家知道我们家在故宫工作,为了防止有人捣乱,就把门口的‘梁宅’改成了‘杨宅’。因为祖父只是故宫的一个普通工作者,家里是不是因此躲过威胁恐吓也不好确定。”几经周折,这场风波以北平市长周大文派法警密捕周肇祥而告一段落。

 

  1933年2月5日中午,大批板车拖进紫禁城。以此为开端,上百万件文物开始了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多地迁移之旅,庞大的押运队伍中,就有梁廷炜和其家人的身影。文物离开了紫禁城,在10号清晨抵达南京浦口。一个月后按照上级指令转移到上海。三年后,专为储藏南迁文物的南京朝天宫文物库房建成,并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祖父感觉形势基本稳定下来,一家人就在南京团聚了。

 

  谁也没有想到,一家人团聚不过半年,抗日战争就打响了。一个月后,上海“八·一三”战事再起,行政院下达命令,存于南京库房的南迁文物再次避敌西迁。梁金生说:“我祖父负责的是陆路也就是第三批文物的运送。”然而当文物安全抵达汉中,押运人员还没来得及缓口气,汉中机场就被炸。受情势所迫,行政院继续下达命令,文物又迁往成都。押运员那志良曾回忆说:“当年文物运输全靠汽车,途经五个渡口,都没有桥梁。他们就用木船载着汽车过河,汽车上船后,用人力把木船向上游拉一段路程,再放绳索,任其顺流而下,借水势将汽车和文物拢到对岸。”就这样经过十个月后,文物最终抵达成都,并最终挪到了150公里外的峨眉山脚,分存在东门外的大佛寺和西门外的武庙。梁家人随着文物的安放也就开始了正常的生活。1. 3万箱文物,两万多公里的颠沛流离,梁家从来没有缺席。

 

  父亲梁匡忠:

  在峨眉独立看管文物

 

  在峨眉的这段时间,梁匡忠成了梁家典守故宫的第二代。从17岁到70岁,梁匡忠再也没有离开过文物。梁金生说:“文物走到哪,父亲跟到哪,书也就在哪里读,所以父亲的书没有读好。那时候靠人力搬运文物,按件数分配工资,计件的方式是每搬运一箱就给一个签子,我父亲就也帮忙给人发签子。

 

  1941年,我父亲由那志良做保证人进入故宫工作,成为故宫的正式员工。祖父在乐山管总务,父亲在峨眉独立看管文物。因为年轻体壮,有需要时他还负责乐山和峨眉之间的通讯。”“那时候只要一出太阳,父亲和其他看管员就会把文物拿出来晾晒,以防止潮湿。” 尤其是书画、丝绸类的文物,本身北方到南方容易潮湿受损,四川还要防白蚁防鼠类,所以没有轰炸的日子,故宫工作人员都会反复晾晒文物。抗日战争胜利后,故宫博物院奉命复原,梁匡忠听命先随文物返回南京。1953年,梁匡忠带着妻儿随着文物的回迁终于回到了故乡北京。然而添了新人,同去的旧人却没能一起回来。原来辽沈战役后,南京岌岌可危,国民党政府打算逃跑,并决定将文物中的精华带往台湾。1949年1月6日,梁廷炜受派遣登上招商局派出的海沪轮,同时带走了妻子和两个儿子,孙子梁峨生。世事难料,这一别,竟让梁家人从此远隔两岸,直到梁匡忠去世也没能见到海峡那边的亲人。

 

  梁金生:

  从保管库房文物到“大内总管”36年

 

  虽同远在台湾的亲人断了联系,但梁家和故宫的情缘却一直没有断。梁家典守故宫的第三代梁金生从考进故宫做泥水匠,参与故宫古建筑维修,到现在保管整理故宫库房文物的“大内总管”也已是36年。已经退休的他,依然戴着眼镜在电脑前忙碌着。

 

  问起对祖父梁廷炜的印象,梁金生笑起来,“理论上应该见过吧。”祖父1949年去台湾,他1948年出生,尚在襁褓里的孩子,就算见过也难有记忆。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分隔两岸的梁家才有机会续上断了的血肉情缘。

 

  说来也巧,很偶然的一次机会,梁金生结识了一位曾在台北故宫工作的黄先生。彼时黄先生在美国工作,刚好来北京故宫观赏画作,经院长介绍两人结识,梁金生这才知道此时祖父祖母都已故去。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互通往来是很困难的事。梁金生的一封家书漂洋过海寄去美国,再由黄先生前往台湾时又转交给台北故宫。然而那时的台北故宫已经没有梁家人在那儿工作了。几经辗转,家书转交给他住在台南的哥哥。就这样,一家人才获悉了彼此的近况。翻越半个地球的书信、隔着海峡的问候,此时都汇成心底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与思念。随着政策的放开,两岸的通信不再受太多束缚,梁家人终得相聚。现在台湾还有一个叔叔,哥哥也健在。上世纪90年代他曾去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观,他说:“就仿佛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一样。”分隔两地、多年失联。

 

  访谈

  梁金生:并不是好宝贝都在台北故宫

 

  梁金生的办公地点位于故宫的“宫廷部”。北青报记者走进其办公室时,梁金生正戴着眼镜,手握着鼠标记录数据。“你们稍等一会儿,我先把这个数儿记上。”在眼前这位年近七十的老人身上看不出丝毫的疲惫与衰老。

 

  北青报:祖父、父亲都在故宫工作,您小时候就对故宫有感情了吗?

 

  梁金生:我从小就在故宫长大,看的是故宫文物,接触的是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吃的是故宫饭。

 

  北青报:您是怎么进入故宫的?

 

  梁金生:因为有故宫情结在啊。当时刚从内蒙古插队回来,我参加了北京市分配工作的招工考试,很多工作都有年龄、文化水平和性别限制,我当时刚好31(岁),能干的就只有工程队了。因为我能干,肯卖力气,很快就成了小组长。当了组长,脏活累活更得抢着干啊。那时候拆房改建搬砖用的都是小推车,几百斤的砖要从城东头推到城西头,遇上台阶只好搭马道,累得腰酸腿痛也全忍着,回家再喊累。或许是那股子勤恳劲儿,打动了领导。1984年,我被调到了保管部,开始负责在库房整理文物。

 

  北青报:您早就到了退休年龄了吧?

 

  梁金生:按理说退休八年了。人到六十,对退休这种事儿很敏感,院长前脚刚迈进办公室,我就主动问了:“来谈退休的事儿的吧?”院长也直截了当地说:“退了也不能休,怎么着也得把你的血榨干了才能放你走。”连办公室都没给我换,退休后我主要负责文物清点。遇到哪些问题,怎么处理,都是我做。文物清点报告很专业,也是我写。

 

  北青报:这次的文物清点工作是什么时间开始的?

 

  梁金生:1998年我最先提出进行故宫文物的清点工作。经过多次申请,2004年院里才将此确定为工作重心。

 

  北青报:文物清点工作进展到什么阶段,结束了吗?

 

  梁金生:2010年清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我觉得还不够。有一批没西迁留在南京的文物究竟损失了多少,这个统计工作没完成,关于“京”字号文物有哪些损伤或与原账不符的清算工作也没做。社会动荡的年代,政权变动更替,故宫人员变动更替,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段和范围不一样,许多工作容易虎头蛇尾。当然我们没理由指责前人,现在应该想的是,前人没做完的事,我们现在应该做下来,对前人有个交代,对后人也有个交代。

 

  北青报:文物清点中遇到哪些问题,解决了吗?

 

  梁金生:从前记录库房分类账目和故宫文物总账目时都是手写的,难免会出现些许数字写错的出入,需要通过整理核实把分类账和总账合到一起。还有总账上销了号已经拨出去的东西,分类账上没销号,显示东西还在,实际上库房却查不到了。因为故宫文物太多,里里外外进进出出次数太频繁,所以这次清点主要就是捋清这些,重新做出一个严谨清晰的账目。

 

  北青报:通过这次清点,共清点出多少件文物?按类别分每个大概多少件?

 

  梁金生:现在统计的是180多万件,具体没办法精确,因为每天都在统计,数字也会发生变化。

 

  北青报:之前您提到去过台北故宫,相传故宫最好的宝贝都带到台湾去了,是这样吗?

 

  梁金生:“翠玉白菜”、“肉形石”被看做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可能大家觉得好东西都在那儿了,其实北京故宫也有很多宝贝,比如《清明上河图》台北故宫就没有。台北故宫的书画数量比我们要多一些。其实最初去台湾的三批文物因为时间仓促,都是挑好拿的东西带走,并不是把所有好宝贝都带过去了。

 

  现在对故宫,对这份工作,他有着难以言说的感情。“看不见这院子,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看这里日出日落云卷云舒,看城墙修葺一新再随风雨斑驳,看时光流逝人世变迁,看清点整理过的文物报告,已然是这个老故宫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于什么时候放下这份工作,“动不了的那一刻吧。”他说。(王鑫爽 孟晓雯)

 

编辑:陈佳

关键词:梁家 五代人 紫禁城 故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