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对话王蒙:永远感恩新疆 难忘“这边风景”

2015年09月07日 13:41 | 作者:史竞男 |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新华网北京9月7日电(记者史竞男)凭借具有浓郁新疆风情的小说《这边风景》摘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桂冠,让81岁的老作家王蒙再次走到公众面前。

 

王蒙 资料图

王蒙 资料图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所有这些“标签”,似乎都不如“新疆人”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深刻。在新疆生活了16年,他熟练掌握了维吾尔语,被维吾尔族同胞视为亲人。

 

  新疆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他眼中的新疆又有怎样不同的风景?面对记者提问,王蒙迅速打开了话匣子,他对那片土地的热爱和眷恋,溢于言表。

 

  “新疆让我找到了快乐”

 

  80多个人物、14个民族,真实表现上世纪60年代前半期新疆边地多民族聚居区域的生活--《这边风景》被誉为西域的“清明上河图”,既是边疆的风情画卷,又是宏伟的民族史诗。

 

  各种干果、四季茶饮,抓饭、烤肉、油搭子、奶疙瘩、马奶酒……仅写食物,就包罗万象,仿佛一下子打开了新疆的后厨房,香气跃然纸上。

 

  “我之所以把新疆的生活写得十分细腻,真实感强,是因为我当时确实和各族的农民打成一片。”王蒙说。

 

  他不仅系统地学习了维吾尔语,而且用维吾尔语来构思创作。尤其是人物之间的对话,先想到当地人用维吾尔语怎么说,再把它翻译成汉语,所以在语言上呈现出一种有趣的“新鲜感”。

 

  “比如用维吾尔语形容一个人特别会说话,就说‘他的舌头会往下流蜂蜜’。虽然书的背景是比较特殊的年代,但里面写了很多生活中的小事。这些故事我自己看起来,也有很多回忆,很多感动,有时候我甚至感动到流泪。”

 

  《这边风景》创作于1960年,完成于1978年,出版于2013年,尘封了数十年。直到被王蒙的孩子们在旧屋中偶然发现,才得以问世。他对新疆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超越和突破了当时环境的各种局限,使作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书稿穿越时空重获新生,也让王蒙又忆起关于新疆的点滴。

 

  “我去新疆的时候呢,29岁,1963年。回来的时候45岁,1979年。盛年都在新疆度过了。”“我是在一个艰难的时候到的新疆,到了伊犁、到了农村。但是,我在那确实得到了快乐……”

 

  王蒙告诉记者,有两句新疆谚语让他印象深刻--一句是:除了死以外,其他的都是“塔玛霞儿”。游戏、散步、歇着、唱歌,或者欣赏都叫“塔玛霞儿”,意思是人应该寻找快乐。还有一句谚语,是说如果有两个馕,一个可以吃掉,另一个应该当手鼓,敲着它跳舞。正是这种乐观的情绪,影响了王蒙和他的创作。

 

  他感叹道:“即使是在困难的时期,即使是在这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不很正常的那个时期,仍然有这样一种生活的热情在里边。而这个热情呢,是新疆的各族人民给我最好的礼物、最好的教育。”

 

  “新疆的各族人民对我恩重如山。”王蒙说,“在并不快乐的时期,还是找到快乐。在令人无所事事的时期,找到最想做的事情。我永远感恩新疆。”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王蒙 《这边风景》 茅盾文学奖 新疆风情

更多

更多